乱红楼_红楼正钗之湘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红楼正钗之湘云 (第1/2页)

    最近因为改了大纲,和工作的原因,有空都纠结接下来的剧情去了,一时间倒是没空来折腾这个。

    本来想写元春的,但想想隔了这么长时间才再次开张,写个简单点的吧。于是,说湘云。

    &

    史湘云此人,普遍的看法认为她天真浪漫惹人喜爱,身世凄惨但生性乐观,又挺了不起。

    而少数看法则认为她很有心机,天真浪漫都是骗人的。

    我的看法则是,天真浪漫是真的,身世也确实不行,但她的处境,并不算悲惨。

    论据大概也颇为充足。

    最首要的一点,当然是湘云的判词。

    个人认为,同样出现在第五回,红楼判词是较为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给予的客观评判,而红楼梦曲,则带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

    红楼诸钗,湘云位列第五。她的判词里看不到任何批判性的语句——当然也没有什么赞赏性的词句。

    而在曲辞里——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个人觉得,作为提纲挈领的这一回,这一词一曲,实在是没有说反话的必要,也看不出说反话的迹象。

    能得一句“霁月光风耀玉堂”的评价,给予湘云以“有心机”的评价就说不过去。这是和曲辞相悖的。

    同时,这首词也基本暗示了湘云的命运轨迹,那就是,在四大家族未倒之前,湘云其实也并不生在一个容易培养心机的环境。甚至可以说,在红楼诸钗中,湘云算是比较好命的一个。

    为何?

    诚然,湘云父母双亡。但不说黛玉和后来的巧姐等人,如迎、探、惜三春,虽有父母,但父母可尽了父母之责?不尽责,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她们的拖累,能说她们的身世比湘云好到哪里去吗?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子来说,婚姻才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真不喜欢,在这方面作梗就行了。就算只是对姑娘家的年纪和婚姻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女儿家来说都是天大的灾难。

    这一点在迎春、探春身上都有极好的体现。

    但是,且看湘云的婚姻轨迹。

    三十二回湘云到贾府,就说“有了人家”。

    四十九回湘云的叔父迁外省大员,湘云到贾府居住,一住数年。

    回数间隔看似颇远,但其实时间间隔不长。都是在元春省亲的这一年。前者是在“端阳佳节次日”,后者以薛蟠挨打为线,应该不超过十月,中间隔了不到半年。而此时湘云不超过十二岁(黛玉十二岁,而湘云比她小)。

    而湘云说亲的人家,按照脂砚斋的“剧透”,是卫若兰。只看红楼梦的起名规则也知道,这必然是一个翩翩佳公子。

    史家为什么在湘云最多十二岁时就给湘云定亲呢?这时候如迎、探等人类似年龄的,都没有半点兆头。又不是打小定亲的类型。

    按照这个剧情线路可以看得出,应该是史家自己在谋求外任,或至少有了这个风声。湘云的叔婶就为她在京城先找好了一个好人家。

    真是好人家啊!

    不说脂砚斋,湘云的曲辞也说得清楚明白——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红楼诸钗,正副又副在内,湘云是唯一一个,明说了“婚姻幸福”的女子!她的悲剧,并非是婚姻不幸,而是政治风波导致的家庭败落,因而少年夫妻离散或者守寡。

    和同期不曾得到过幸福的女孩子相比,有曾经的幸福,她又是何其幸运?是以连曲辞都评价——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那么,湘云的婚姻是cao纵在什么人手里的呢?

    当然是她的叔叔、婶婶,尤其是婶婶。可以想见,如果她的婶婶想要折腾她,厌烦她,又怎么可能早早为她定下一门好亲事?就算是叔叔定下的亲事,和万事不管的贾政相比,她也是幸运的。

    否则,她和父亲不管、嫡母不喜、生母拖累的探春比比?或者和嫡母不管,生父将之当货物卖掉的迎春比比?

    表面上的喜爱不等于真正的关心。

    管教的严厉不等于厌恶,有时候正等于真正的关心。

    我想,只要是过了中二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湘云的叔婶也是如此,“不知娇养”,严格管教,让湘云做针线,可不会是厌恶折腾的表现。

    湘云的叔婶肯为她早早定一门好亲事,只看这点,也不能说他们恶毒。更是能够判定,湘云的处境,从来都不悲惨。

    否则,就算是她有心机,费尽心思讨好又有什么用?看看探春,她的势利、讨好也就是为了她的未来,可王夫人对她又如何?贾府败后远嫁,那时候的探春,其实已经早到了那时候的女孩子普遍定亲出嫁的年纪。

    是以,其实只看湘云的婚姻就知道,湘云的处境和悲惨是不搭边的。至少与红楼中其他的女孩子相比是如此。

    湘云的婶婶对她的教育严厉,但和现代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差不多,可以说违背乃至于抹杀孩子的天性,却是大环境下的“正常”状态。这一点,看宝钗的“日常修养”也能明白。

    只不过,宝钗是因为家族的压力而严格的自我要求,湘云却正是没有真正的压力,才能乐观的抗拒这种“他人的要求”。而这种抗拒,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呢?

    湘云并没有成长在一个让她足以产生深刻心机的环境。她的婶婶对她固然严格,可到底不是亲生父母,在顾忌自己名声的情况下,也没有可能像亲父母那样严格。是以,整体来说是严格却又纵容的。加上贾母的喜欢,就给了湘云一个抗拒、逃避的可能,也给了她保持天真的可能。

    &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湘云的天真浪漫,是她的优点,却也是她的缺点。

    因为天真,湘云固然在诗词上有捷才,却发不出诸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或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代表着强烈个人思想的强音。

    菊花诗中,她比不上黛玉。

    “看来唯有我知音”等语,缺乏前后的衬托,就和“经济仕途”之语一样,更像是鹦鹉学舌。

    如“秋阴捧出何方雪”、“寒潭渡鹤影”这样出色的词句,也都是比较单纯的“绘景”。

    相比之下,“相对原宜惜寸阴”、“且住、且住,莫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