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历史_第六十二章 麻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麻烦 (第1/2页)

    忽必烈缓缓地走在大都的皇宫里,他的腿有点不好,只能慢慢走,可他仍然在回忆。

    回忆并不是一件坏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不缺乏回忆。假如说存在区别,也仅仅是这些回忆的精彩度会有不同而已。

    像忽必烈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缺乏五彩缤纷回忆的。

    但记忆有时候也像一道阀门,需要一个契机将它打开。而一旦打开,往往就会一发不可收。董文炳的去世,无疑成为了这样一个契机,就此打开了忽必烈记忆的“阀门”。

    当过往之事一件件浮上忽必烈的心头,假如他能够和其他人说,他一定会告诉别人,除了钩考局事件,他一生之中另一个面临最险恶境地的时刻,就是在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初期。

    曾经是遥不可及的大汗之位已经在自己的手中,可对它的争夺并没有结束,草原上明的、暗的,还有许多人对此虎视眈眈。就是身边的人也有心怀异志,麻烦的还有江南的宋室,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

    “那真是一段内忧外患一同袭来,艰难的日子,稍有差次,只怕自己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啊。”他禁不住在心底里叹道。

    在忽必烈即位之初的“外患”中,毫无疑问就是江南的宋帝国。因为从结果上来讲,所谓的开庆之役,蒙古帝国的全面进攻是失败的。

    蒙哥的这一路,打了有半年,没有拿下钓鱼城,最后蒙哥死于钓鱼城下,蒙古军只好撤兵。

    兀良合台攻潭州,遇到了南宋名将向士璧,同样受挫于潭州城下,损失极大。他本人还因水土不服生了病。后来是忽必烈派兵援救他,建浮桥接应他和部下撤到江北。

    忽必烈这边虽然过了江,但因宋军的援军已及时赶到,也无法将鄂州攻下来。

    所以,整个开庆之役,蒙古帝国不仅没有达到原先要灭宋的目的,还搭上了自己的一个大汗,这只能说是全面的失败。

    顺便说一下,也就是在开庆之役中,张世杰开始在宋军中崭露头角,逐步走上历史的舞台。他在此战后,因战功被南宋朝廷授予环卫官一职。

    开庆之役的失败,甚至在忽必烈的心中都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十五年后,也就是至元十一年,当伯颜率军再次南伐,渡过了大江,遣人向忽必烈报捷时,老忽却连夜召见姚枢,忧形于色地和姚枢说道:

    “当初我领军过了江,事情却没有成功。现在虽然伯颜也过了江,但天意到底如何,还真的很难料定。宋室已历经三百年,天命本不在我这边,而是先在他们哪里。这事真不能小看,有什么建议你一定要和我说啊。”

    忽必烈当时紧张不安、患得患失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即位初期的处境,无论是忽必烈、还是他的谋士们,均认为必须缓和与宋室的关系,甚至是主动妥协,以便腾出手来应付其它的事。因为南宋牵制了他们太多的力量,尤其是原本驻扎在燕都的霸都鲁(木华黎的孙子)所部蒙古军、以及张柔所辖的北汉军,他们是忽必烈主要的力量。可为了防备南宋趁火打劫,他们却不得不留在宋蒙边界上。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中统元年四月,也就是忽必烈即位的第二个月,他一面下旨严禁边境上的元军抄掠宋境,以免挑起事端,给别人以借口;另一方面授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赐佩金虎符,以国信大使的身份携国书出使南宋,主动向宋“请和”。

    不过这个“请和”决不是卑躬屈膝的求和,而是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告即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

    也就是他让郝经告诉宋室:一,现在老忽我已经当了大元的董事长,二,你们上回不是请求讲和了吗?现在咱就派人来商谈具体履约的事来了。

    不过忽必烈真没有想到,郝经的出使引出了好些曲折之事。

    在南宋后期所有的掌权者中,素未谋面、且一直给忽必烈印象极好的第一人,是曾经的权臣贾似道。并且他还毫不掩饰地对自己的臣下表露过这种情绪。甚至在灭宋之后,听到那些南宋的降将对贾似道的指责,他依然显示出对这个权臣的某种维护之意。

    忽必烈对贾似道的这种心态自然并非无因。

    开庆之役中,忽必烈挥军渡江,包围鄂州,身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贾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