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内患 (第2/2页)
文统还给李璮出了一个主意:“侵宋”。也就是:别人打的时候咱不打,别人不打了,咱偏要打。也正是由于李璮的原因,郝经到南宋“讲好”就始终没人相信。 那是,你这边说来讲好,那边却在出兵攻打,让谁也无法相信你是好意。这只能让南宋众人认定郝经的行为有诈,是在以议和为幌子,掩护其军事行动。 不过对李璮来说可惜的是,他对南宋淮安的入侵,被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所击败。他随后又多次向忽必烈上书请求增兵进攻南宋,但均遭到了老忽的否决,所以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也正因为李璮在这个时候屡屡与忽必烈的旨意唱反调,才引起忽必烈对他和王文统的警惕。更何况还有郝经把他对“和宋”大计的阻挠,上书报告给了忽必烈。最终导致李璮于中统三年二月反了,所选的时机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交战的时候。 事实上,逼迫李璮造反的真正压力来自忽必烈。因为忽必烈与以前的蒙古大汗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他要立足于中原,以汉地为统治中心。 忽必烈即位之后,打算将过去的蒙古都城和林改为和林路,升开平府为蒙古上都,他更将燕都定为新国都,且还要在边上建造新城,无不明明白白地昭示了这一点。 而过去的蒙古帝国大汗,他们的中心是在草原上,视北中国仅仅是他们统治下的一个区域。每一个汉军万户,实际上都是天高皇帝远,由着他们玩。 从刘秉忠为忽必烈建开平城起,就昭示着蒙古帝国的重心,已经开始由游牧地区向农耕地区转移。而元大都、现北京城的建立,可以说标志着这个过程的完成。 但是,这个新的王朝中心、即将建成的元大都,离李璮的地方王国山东太近了。他又是所有汉军万户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可能允许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军事集团存在。就算不讲其它,李璮将来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王文统是李璮的丈人,他当时是北元帝国的核心官员之一,不可能不知道很多忽必烈以后的全盘打算。以他的眼光,更不可能没预料到一些以后的事,一旦和女婿李璮之间交流,这就必然对李璮的行事产生了影响。 而从李璮和王文统的角度看来,忽必烈即位不久,人心未定;南有宋室为敌,北有草原上的蒙古人和他在继续争夺汗位,自顾尚不暇。既然能够确定他将来一定会对付自己,与其等他来削藩,还不如现在就先下手为强。何况自己这边还能投靠宋室,引为外援。 李璮选择造反的地点和时机无不出于上述的考虑,因为他断定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不会很快就结束。于是先密令在京师为人质的儿子李彦简溜回,随即杀涟、海三城的蒙古兵,献城于宋;同时还表示要把山东各地都交给宋室,以赎当年李全攻打扬州的罪过。 李璮既然叛元,在当时的情况下肯定要联系江南的宋帝国作外援,但他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他在没有得到南宋的支援、甚至连信任也没有取得的情况下,就直接“还攻益都”,孤军占领了济南。 当然,这期间所发生的事也并不能怪宋室,毕竟李璮前面攻宋的行径实在无法令南宋的众人立刻就相信他。所以,一直到四个月之后,也就是当年的六月,南宋才下诏授予他“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路军马,封齐郡王。” 同时安排了两路人马接应李璮。一路是宋将夏贵;另一路是在李璮被围困后,走海路到山东。不过可惜的是,夏贵受阻,走海路的宋军虽然到了山东沿海,却因主帅青阳梦炎“不敢进而还。” 忽必烈在得知李璮叛乱后,立即就命蒙古诸王之一合必赤总督诸军征讨李璮,同时从山东、河南、河北各地调集军力,齐聚济南地区。不久,他又诏命史天泽专征,节度诸将,务必灭李璮于济南。 当年的五月,各路人马将济南围困起来,仅仅是到了七月,就破了济南城,李璮“手刃爱妾,乘舟入大明湖,自投水中,水浅不得死,为官军所获,”最终被杀。 李璮起兵叛乱才四个多月就失败了,作为他的丈人,王文统无论如何也逃不脱干洗。但他们的行为,却对以后的一些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