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历史_第六十三章 内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内患 (第1/2页)

    贾似道在中统元年郝经“请和”一事中的不给面子,事后根本没有降低忽必烈对他好感。因为贾似道掌权的南宋没有在这个时候给他带来麻烦,已经是在给他最大的面子了。也正是有鉴于此,他才会对某些从内部给他带来麻烦的人极为恼怒。

    这些从内部给忽必烈带来麻烦的人其实指的是两个人,李璮和王文统。他们都算得上是元初的风云人物,尤其是王文统。

    王文统这个人很有才能,他的才能甚至得到忽必烈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的赞赏,以至于在刘秉忠等人的推荐下,在北元立朝后,他被忽必烈任命为朝廷的平章政事。

    就是后世的史书中也承认:“文统虽以反诛,而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出于文统者居多。”

    李璮是李全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李全的养子。

    而李全这个人在南宋后期名气不小,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很多,《宋史》中他的传记非常长。如果简单地介绍,就是在蒙古人攻打金国期间,李全的家人全死于乱兵;他先是参加了北方义军红袄军抗金,后投奔南宋,然后又叛投蒙古人。像他这样的人,至少不能下什么忠心不贰之类的定语。作为李璮的父亲或养父,他必然对李璮的影响很大。

    李全是在窝阔台当政的第三年,攻打南宋扬州时死去,他死后由他妻子统领以前的部众,李全的妻子死后,再由李璮继承。蒙古人授予他的权利是:“行省益都,专制山东。”

    王文统和李璮的关系,同样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在王文统没进入北元朝廷以前,先是成为了李璮的谋士,然后当了他儿子的家庭教师,最后又成为李璮的老丈人。

    李璮对王文统绝对是言听计从,而且他们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非常现实地注重巩固自己的实力与地位。

    王文统作了李璮的谋士后,凡军旅大事李璮都要问王文统。而王文统给他出的主意则是:既要每年都向蒙古人奏报自己与南宋交战的功劳,还要夸大自己所面临的来自南宋的压力,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用财物笼络部下;当然,为了向蒙古人交差,一点动静没有也不可能,那就暂时拿下宋廷的涟、海二州。

    王文统和李璮的做法,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保存实力,挟外敌以自重。这其实在蒙古人入侵的那个乱世之中也无可厚非。但当忽必烈建立了大元朝后,问题就来了。

    因为在蒙古人南下征服北中国时,并不仅仅是李全和李璮,还有很多其他的汉人武装也投降了他们。对于这些人,蒙古帝国开始时是按照过去金人的做法,给予了他们行省、元帅、以及其它一些官职,甚至根据蒙古的世袭旧制,还让他们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武装。汉军三大世家中的张家和史家,都是其中的代表,当时他们又被称为“汉军万户”,或“汉军世侯”。

    这些世侯在他们的治区内,集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等大权于一身,而且这些权力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这与蒙古帝国在世界各地的统治,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蒙古帝国后来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所谓四大汗国,他们的治理也是如此。因此,这些世侯就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具实权的诸侯。元初之时,汉军中这样的世侯有“八大万户”。

    存在这样的诸侯,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它违背了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政治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成为了北元帝国统治的一种隐患。

    儒生们知道这个道理,忽必烈这个时候也已经是“老忽”了,当然更明白。

    同样的,一些汉军世侯也清楚,一旦天下太平,他们所享受的特权就难以保住。但只要天下一直有纷争,他们的特权就还有。当他们的眼光局限于自己的利益时,采取抵制或顽抗的行为就不可避免了。李璮就是他们中最迫不及待的一个。

    李璮的领地在山东、苏北,直接面对南宋的两淮地区。从他的角度看,如果宋、蒙始终对峙,夹在中间的他,自然仍可以像以前那样左右逢源,挟敌以自重。而双方一旦媾和,他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急剧下降。

    因此,经过和王文统私下里密信往来的商议,他首先开始破坏郝经到南宋的“讲好”。

    除了郝经路过时极力阻挠,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