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3法与情 (第3/3页)
氏的那个小姑子设计的首饰,所以,徐康氏也经常带她小姑子来林家走动。也就是从徐家的这位小姑娘的嘴里。林黛玉知道了她一直习以为常的赋税条例让寻常百姓是如何地不堪重负。 林招娣见林黛玉若有所思,便笑道:“meimei是见百姓们赋税极重,所以想着,即便自己不能帮助所有的人,能帮自己庄子上的人一把也是好的?” 林黛玉点点头,道:“嗯。他们太可怜了。” 林招娣摇摇头,道:“meimei,世人都喜欢说情、理、法,而我说话做事却喜欢法、理、情,meimei想过是为什么么?” 林黛玉道:“外面的人不是我们家的亲眷?他们与我们无关?还是这样做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错?” “都有。”林招娣也端起了一碗仙草冻来,道:“其实这都是一样的。国法家规,虽然说冷情冷性难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但是meimei要记得,天地君亲师,天地之下便是君王,而法律则是君王的威严。没有人可以践踏法律。” 林黛玉道:“这个我知道。可是在国法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当地给百姓们一点帮助不是很好么?” 林黛玉到底是心软的。百姓们生活艰难,也有不少人上山采野菜采药材贴补家用,她也想着,依据这社会风俗适当地贴补一下自己庄子上的百姓。 “meimei,你还记得我们手里的田地都是红契,没有白契的么?” 林黛玉点点头。去年林如海进京的时候,曾经跟她说过,她记得很牢。她们姐妹名下的产业都是红契的,没有白契。而且红契和白契的区别她也记得非常清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国家是属于圣上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圣上的,我们林家从圣上的手里买下了永久使用权,红契就是凭据,而赋税则是费用。交足了赋税,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虽然按照大律令,我们家的赋税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减免了,可是,按照法律和公平的原则,这红契之上标注的土地上的一切出产,出去赋税之外,都是我们家的,这才是红契的土地买卖的真正涵义。且不看这赋税减免,既然这片土地的赋税是我们家在交的,那么这土地上的出产就是我们家的,那么那些人又有什么资格白拿我们家的东西?他们可什么都没有付出!” 林黛玉道:“可是,我们家不缺这个,而那些百姓……” “meimei,公平和公正才是法律的基石,而法律则是圣上的威严和国家的颜面。没错,那些人是可怜,可是我依旧不会认可他们白拿我们家的东西的事儿。既然这些庄户和佃户们可以白拿我们家田地里出产的东西,那么身为官吏,是不是也可以中饱私囊,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 “这……”林黛玉也是聪明人,她也知道,这两种行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其本质是一样的。 林祈也道:“原来是这样。大jiejie,对不起,以前你对管家那样吩咐的时候,我还恼过你,觉得你有些不通情理,原来是我错了。如果按着我跟二jiejie的做法,纵容了他们,那就等于滋养了那些人不劳而获的念头,如果这些人的子女将来出息了、有了功名、做了官,只怕也不是好官。” 林黛玉低着头,满面羞愧。听下面的人讲故事的时候,她心里都是对那些贫苦老百姓的同情,也想过让自己庄子上的人日子好过一点,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是那么危险,险些滋养了毒草的蔓延。 没错,土地的永久使用权是她们林家的,自然土地上的出产也是她们林家的,作为林家的女儿,自然有权利安排这些东西,更不能纵容下面不劳而获、不告而取的行为。 林黛玉想了想,还是道:“依jiejie这样说,那岂不是说,百姓们去荒山上采药也是不可以的呢?” “如果朝廷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下了。那些使用权依旧在朝廷手里的田地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也仅此而已。” “那岂不是说,京畿的百姓们要比外地的更加可怜?京畿附近的土地,不要说是平原了,就是山地大多数也都是有主的。如果让人发现了,那岂不是说,他们都犯了法?” “没错。只不过,京畿的机会多,来钱的路子也多,加上法不责众,所以没有人告发出来。不过,如果有人告发了,哪怕是小孩子,也少不了一顿板子和一份罚金的。” 林黛玉道:“可是,jiejie,我还是想帮帮那些人,就没有别的地方了么?” “自然是有办法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我会用一顿饭和一两个铜板雇佣那些孩子们为我采药,还让管家派人教导他们呢?为的就是缓解这里头的冲突。” 在林招娣的细细解释下,林黛玉这才明白。如果那些庄户们自己进山采药,就是他们偷窃林家的财产,可是如果是林招娣雇佣那些孩子们进山采药,那就两回事情了。 一来,林招娣是林家的大小姐,又有一半的管家大权,所以,她有这个权利处置庄子上的出产。她下令雇佣庄子上的孩子们进山,还可以教导那些孩子们注意识别药材,并且还会叮嘱那些孩子们每一尺见方的土地上留下一根种苗,让那些药材不至于绝种,也方便了来年再度采摘。 二来,对于那些庄户们而言,半大孩子饿死老子,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的口粮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既然有了这一顿饭,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一顿难得可以吃饱的日子,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也是一个节省口粮的法子。 生活不易,最近几年,京师经常闹各种灾害,哪怕每天只能节省那一把粮食,到了那天,说不定就是救命粮了。这笔账,那是谁都会算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