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67君前奏对 (第3/3页)
都摸不准朝廷对红苕的态度。因此林招娣只能大着胆子道:“请问相爷,相爷是不是在担心谷贱伤农,所以,有心禁止百姓们耕种红苕?” 此言一出,这位一直很放松很镇定的左相大人终于正眼看林家姐妹了。 左相大人道:“不错,如果红苕的弊大于利,本官的确会上本,奏请圣上限制红苕的种植。” 林招娣和林黛玉都呆住了。只怕这限制红苕种植以后,就是对她们林家的处罚了。 不过她们也知道,任何一个统治者、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愿意看到下面发生剧变,对于君王来说,一个稳字,比什么都重要。 林黛玉知道自己的jiejie,有些时候会说些奇奇怪怪的话,在自己姐妹跟前还好,不过是付诸一笑而已。可是现在却是在御前,就必须小心再小心了。圣上可是特地来她们林家的,可不能含含糊糊地过去了。不能不开口,但是也不能不随便乱说,所以,也只有让自己这个做meimei的抛砖引玉了。 林黛玉想了想,道:“圣上,诸位大人,小女子虽然是一介女流,自幼生在闺阁,也不知道外面的天高地厚,却也听说过民以食为天的古话。纵观史书,从秦末陈胜吴广开始,历朝历代的衰落动乱,都是从饥馁二字上面开始的。” 林黛玉决定就从自己最熟悉的、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百姓的口粮开始。红苕的好处,她可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的。 不过,左相之所以是左相,那是因为人家是只绝对的老狐狸,可不是林招娣林黛玉这样的小女孩子就可以察觉对方的神色态度的。 “想我京畿,多种小麦,而且每年的冬小麦都是到了五月里才会成熟。在此之前,便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往往是这个青黄不接,也是最容易造成民变的时候。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饥饿二字。红苕不但高产,更重要的是,它一样能够在地下过冬,甚至在开春以后就能够为百姓们提供口粮。只要家中种上一亩红苕。就可以保证家中五六口人一年不会挨饿。还有什么能够比红苕更能够安抚人心?” 左相道:“那红苕就不会遇见减产,乃至绝收的时候么?” 林黛玉道:“大人,红苕比小麦更耐干旱。在红苕减产之时,只怕这麦子就已经绝收了。” 左相点点头,道:“丫头,你也不要忘记了。谷贱伤农也是祸乱的开始。红苕虽然是好东西,可正是因为它高产,如果种得多了,这天下的粮食就更加多了。不但红苕不值钱,就是麦子和稻谷的价钱也会跟着下跌。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 林黛玉道:“红苕不值钱不假,可是红苕可以用来养鸡鸭,也可以用来养猪。红苕高产。的确换不了什么,但是富贵之家,这饭桌上的鸡鸭就不少。至于猪rou,虽然在高门大户的餐桌上很少见,可是对于百姓之家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若是寻常百姓每日里都能够吃上一顿rou食,小女子以为,天下太平矣。” 从食不果腹到天天吃rou。那的确是一件大功德,哪怕就是皇帝也不得不面带笑意,更不要说左相了。 这位老人微微勾起了嘴角。道:“顾民生先顾百姓的饭食么?的确是个好法子。不过既然红苕可以用来喂鸡鸭也可以养猪,那为何又要用红苕来酿酒呢?不是应该先顾着自己的同胞才是最要紧的么?” 林黛玉道:“实不相瞒,用红苕酿酒。其一便是我们家在买了庄子田地以后,这手里的银钱就有些紧张,所以需要补充。其二,希望百姓们能够看到红苕更多的好处,这样踩能够让更多的百姓种植红苕。如果红苕仅仅只是高产,只怕百姓们就只会种植几分地,而不会大量种植。临近我林家的庄子的百姓们尚且不愿意多种,那么远处的百姓们也不会注意到红苕的好了。” “诱之以利么?倒是一个对付百姓们的好法子。”左相看着林黛玉道,”我听说你们姐妹管家以来,手底下多了很多的作坊呢。从造纸作坊印书作坊到纺织作坊,再到酿酒作坊。就连送到老夫这里的节礼,也是自家的庄子上产的。” 皇帝道:“哦,丞相也收到了林家自家产的东西?” “是的,圣上。” “林家的作坊可真是不少呢。” “是的,圣上。据微臣所知,林家还曾经特地去晋中买了大量的石头山,就为了弄一个小小的蜂窝煤。” “哦,是么?林家丫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来了。 林招娣和林黛玉心底都是一动。没错,买煤山,造蜂窝煤,这些动静可都不小。尤其是蜂窝煤,虽然说杜绝百姓们上山砍柴,诱使百姓们使用蜂窝煤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是,这也不能掩盖林家在此得到的好处。尤其是眼下,百姓们可不是家家户户都愿意使用蜂窝煤的。蜂窝煤对于百姓们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林家在这上头花了这么多的力气,又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的确是引人注目。 林黛玉答道:“启禀圣上,其实,这是因为臣女的父亲曾经跟臣女说过的话,历朝历代,天下祸乱盖因饥馁,而饥馁只根本,则是因为百姓手里无田。” 皇帝和左相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林黛玉说的是土地兼并。这可是困扰了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大难题,就是皇帝也经常为了此事而头疼。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有不能下禁令,不许高门大户买地,那样一来,首先就是让皇家跟士族起了冲突了。 皇家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却禁止别人也成为大地主。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就离亡国不远了。因此,就是身为君王,也只能对此避而不谈,最多也就借着抄家,打打擦边球,并将一部分的功勋贵族之家的田地收归国有。 但是这样的把戏不能经常玩、一来是对君王自己的名声不好,二来则是容易让人看穿。 就是皇帝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 屋子里的人都反应过来了,就是太子也不觉多看了林黛玉一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