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好男儿出山奔前程 (第2/2页)
个刚启蒙的学生,十几年不见都不认得了。 张铭谟道:“省立一中聘我到他们那任教,昨天刚接到聘书,我这就赶着去西安的”。胡先生高兴地说道:“正好我们这几位都是去西安的,我们搭伴走更热闹”。 胡先生指着跟沈玺亭吵架的少年问张铭谟:“这位年轻人好大的火气呀,他也是跟你一路的?”张铭谟道:“这是我旋窝二姨家的小子,叫吴重山,别看他才十三岁,在家打架锅孽,淘气的很,他老子管不住他,就叫我带他到西安读书,混个出身”。 张铭谟拉着吴重山道:“来,见过胡先生,他可是我的先生哟,规矩点”。 吴重山上前给胡先生鞠躬,叫了一声:“胡先生好”。 沈玺亭气愤愤地道:“你还想打我?看我不收拾你”。吴重山一听又要跟沈玺亭理论,被张铭谟吼住。 胡先生拉着张铭谟的手进屋,道:“我们做的饭多,一块吃,吃完好赶路”。 吃完饭,队伍又多了两个人,热热闹闹一路沿观音河进山。 一路走,一路说着话。胡先生猛然想起一事,问张铭谟:“我好象记得有人说你前几年考取了公费留日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张铭谟道:“嗨,这事你也知道?”“我想起来了,《西京日报》上说过你的事,好象把名字搞错了?” 张铭谟叹了口气道:“说起这事惭愧,民国三年,我确实考取了陕西省官费留日,等到放榜时,把我的名字张铭谟,却写成了张铭漢,教育厅以名字不符,拒绝录取,我到处申诉,还是没搞成,终于失去了这次机会。后来一个记者把这事以“一字之差,误人前程”为题,写了篇文章登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同情。但事过境迁,也只好作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胡先生问:“后来你又去了哪里?”张铭谟道:“第二年我又考上了南京高等铁道学校,但生不逢时,适遇张勋复辟,南京正置战乱,学校未能开学,我只好转道上海,又考入南洋路矿学校,但这个学校学费高得离谱,我一个穷学生,哪里出得起学费,就放弃了,这时恰逢武昌高等师范到上海招生,我又去报考,终于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就学于数学物理部,今年刚毕业,就被省一中聘请”。 胡先生道:“不管咋样,终于学有所成,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沈玺亭长吴重山两岁、吴重山又长张先策两岁,三人年纪相仿,蹦蹦跳跳走在前面,走了一路,成了朋友。 上山下山,过河越岭,顺河而上。胡先生对走山路不在行,没走二十里,两条腿就吃不消了。沈玺亭甚是勤快,每到休息时,就赶紧给先生锤背,揉脚,胡先生很是受用。几名年轻人,开始还走得快,过后也是东倒西歪,落在了后面。 走走停停,到了下午,才到药王庙。 这药王庙建在观音河边的高崖上,庙不大,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道士。胡先生带着几人在大殿上完香,来到庙后,崖边上长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细的药树,树上挂着红布条,树边上一个大铁香炉里插着正在燃烧的香,烟雾缭绕。几个人在香炉前空地上烧了黄表纸,祷告了一遍。 山里的天,太阳落的快,几人从药王庙下山时,天已擦黑。跨过观音河跳石,行不远,张先俊带一行人来到一个大院子,叫花屋。房子虽陈旧,但也很有气派,屋后生长着一大片竹林。 这里是张先俊在安康兴安联中上学时同学罗孝先的家。 罗孝先,字建章,前朝时家中广有田产,到了罗建章父亲这一辈,不善经营,后来家道中落,田产散尽,只剩下花屋一个院子居住。罗孝先从小立有大志,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小学后,又到兴安中学读书,毕业后,跟张先俊几个同学商量要去西安求学,救取前程。 张先俊就是专门来这里约罗孝先一路同行的。一行人在罗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天一亮,吃过早饭,大家动身上路。罗伯伯,罗伯母送到好远还不回去,来到一个叫纸场的地方,胡先生对送行的人说:“送的再远,都要分别的,都回去吧”。罗伯伯给罗孝先反复叮咛在外面莫耍脾气,莫任性,听先生的话,用功读书。罗孝先不停地点头:“记住了,记住了”。 走过好远,罗伯母又追上来,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帕,递给罗孝先:“想妈了,拿出来看看,就象看到妈一样”。罗建章双膝跪地,叩了三个头,起身头也不回地追大伙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