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欧陆征服史_第二章 初至西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初至西城 (第2/2页)

楚锐身边,呆呆地望着江岸上的番人:“在关西的时侯,我也见过一些据说从高昌更西边过来的商人,也是长得这般模样,不过数量可没这么多。况且听说那些蕃人到关西,一路不知要经过多少处沙海,翻过多少座高山,越过多少片草原,万里跋涉,最后能到达关西的真没有几个,再加上穿越咱们整个大宋,怎的在广南东路居然能有这么多人?真是怪事啊!”

    “不奇怪!”楚锐叹了一口气:“六郎怕是还未见过大海吧?这些蕃人都是从海路上来的。走海路,本不用越过高山沙漠。”

    “海路也通西域?”王六郎倒吸一口冷气:“那大海得有多大多长?比黄河还长吗?”

    大海啊,你为什么那么的大!楚锐忽然想起前世网络上的某句著名废话,却没有就此嘲笑王六郎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作为古代航海史研究员,其实在楚锐心里,在这样一个交通落后万里阻隔的年代,这些远涉大洋而来的商人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们真正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是整个时代里传播文明的使者和桥梁。

    “这儿便是广州西城。”楚锐指着江岸远处一片有着圆顶或尖顶、模样甚是怪异的建筑群道:“朝廷把咱们流放到这儿,就是为给西城增修码头建筑城廓。”

    “楚指挥以前来过岭南?怎的以前从没听弟兄们说过?”王六郎狐疑道:“要不怎会知道这里就是西城?”

    我研究古代航海史嘛!楚锐把话憋在心里,没有说出口。广州,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之一,研究航海史的人自然也要研究各个古代港口的发展情况,楚锐可以不熟悉其他历史,对于广州诸港却是了若指掌的。

    彼时的广州,共分为三城。其中老城亦称中城,乃是汉武帝时期所筑,后来历经唐、五代时期的扩建,宫观寺庙民居园林所在多有,成为了整个广州城的中心区域,目前广南东路的各大衙门、治所,比如经略司、转运司等等都设在老城内。东城,则是在距今十四年前的熙宁初年,由经略使吕居简在南越国旧都城遗址上重新修建而成的,修建之后成了商人们的聚居地。至于西城,目前是一片范围极其广大、聚居了无数外来海商的建筑群。

    那些外来海商,从唐*始便从各个文明世界或不文明世界沿着海路聚集到广州这座超级贸易商港,被汉人称之为“蕃人”或“蕃商”。时至今日,常住在西城的蕃人数量逾十万之多,他们cao着各种语言,以东西方贸易为生。为了便于管理,唐代时设置了针对蕃人的管理机构――蕃坊衙门。

    到了大宋朝,由于西北方向被契丹、西夏所遏制,财赋之供,多仰给于东南,对海外贸易不遗余力,因此蕃坊衙门的职能进一步充实和强化,设蕃长一人,受广东市舶司委托,管理关税、通商、船籍、码头。还设有蕃学,这是应蕃人的要求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华文化,以至于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比如有个叫做李彦升的大食人就曾赴唐朝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还高中了进士。此外,蕃坊衙门里还有诸多事房设置,主管通婚、定居、刑律诸如此类。

    而为了确保这个重要的财税供应港口的安全,本朝围绕东、中、西三城,在周围陆续建立了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即著名的“宋八大镇”。这些“卫星城”与州城一道,构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壮观的城镇群。

    只不过即便如此,大约统治者们仍然觉得广州的防御能力不足以抵御外来威胁,所以现任的经略使程师孟,仍旧上书朝廷,要将蕃人聚居地,也就是西城的这一大片可容纳十数万人的建筑群,用城墙包围起来,以为安全!顺带增修码头,扩大港口的通商货运能力。

    增建如此大的工程,自然需要很多人力。岭南之地除了珠江三角洲,其余地方人烟稀少,而广州城内外的人们又多言商事,手里或多或少有些闲钱,大多有能力花钱免徭役,所以工程所需的人力就显得有些捉衿见肘了。换言之,朝廷这次甘愿冒着变乱生事的风险,不把楚锐这伙罪卒打散编制到各个地方屯田,反而集中流放到广州筑城,多少也考虑到了人力资源稀缺的问题,毕竟从哪儿还能找到这样数量众多还不要钱的苦力呢?

    “楚指挥!”一艘小艇从侧面划来,艇上一人抱拳朝楚锐作礼道:“到地儿了!千里迢迢,承蒙楚指挥的关照,一路上没让兄弟难做,这份情赵某承了。一会儿经略司和转运司的人来接收点卯,还请楚指挥再受些委屈,关于路上减员的事情多多美言几句,莫要让兄弟吃罚。”

    楚锐定睛望去,依稀记得此人乃是从河东路派来押送他们这伙罪卒的将领――赵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