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六十八章永远有多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永远有多远 (第2/2页)

他留在陆大作研究员和教官。1937年五月,经同学介绍去了十八军十四师任参谋长。

      任职不到两个月,7月初,蒋介石在庐山办“军官训练团”,他又被派往“军官训练团”将官队学习,地点还是五老峰下的海会寺。这次训练中,没有再讲“剿匪”战术,而主要是宣传抗日了。郭汝桂那多变的命运又一次起了波澜,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发生,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消息传到庐山,蒋介石就下令李默庵的第十师,关麟征的第二十五师北上助战,这时李默庵、关麟征恰好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他们出发时,训练团召开欢送大会。关麟征上台慷慨激昂地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残杀我人民,现在又继续向华北侵略,令人忍无可忍,我誓遵委员长命令,与敌人血战到底。然后大家齐声高唱:

      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

      我们要捍卫祖国,我们齐赴疆场。

      欢送大会,抗日气氛很浓。郭汝桂也禁不住流下了兴奋的热泪,心想当兵十余年,光打内战,这次能对外作战,总算不虚此生了。

      因战争已打响,训练团不久就结束了。他同全师受训军官兼程奔回常德,8月初到武汉时得知十四师奉令开河北长辛店,部队已由常德出发,他们就在武昌等待部队到达,然后一同由汉口大智门车站登车北上。他的妻子方学兰同三弟郭汝玲送我上车,方学兰问:“不知这战争哪年才能完啊?”“像哥哥这样的军官死三百个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郭三弟调皮地逗她。她眼泪像屋檐水一般滴了下来,郭汝桂连忙叫他们走了。八年后抗战结束,国军阵亡将官总数约为二百七十五人,郭汝桂不得不佩服郭汝玲的毒舌真是准啊,这不详的预言,预示着八年抗战军官的惨烈牺牲在所难免。

      部队被军事委员会从河北前线拉回苏州,此时的郭汝桂只能在车上欣赏风景。军列主要由棚车也就是闷罐车组成,其中运输人员的木墙木底,又叫代客车,每节车厢按照西北野战军规定,可以装携带轻武器的步兵四十人。那国军嘛就不一定了,多多益善,这种车厢人畜皆宜,没有窗户看风景的,盛夏时节很受罪。整节车厢没有电力,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卧。由于途中不能下车,官兵吃喝拉撒都在车厢内,由于空气几乎不流通,气味不堪忍受。更为甚者,盛夏7月,室外温度将近37度,车内更是到达了恐怖的40度,因为炎热不少战士已经一天两夜不能安心入睡了。还有啊,知道闷罐车里的兵怎么解决大小便吗?小便好说,打开车门对外就行;要是大便,那就要配合了:拿起万能的背包绳,两个战友在里面拽稳咯,屁股伸出去。这就不单是难受了,绝对惊险。好在民国时期徐州到浦口之间火车时速最快才四十公里,否则的话十四师没到浦口就要有伤亡了。

      郭汝桂是坐师部的车厢,这是一个特快列车的票车车厢,整个列车就两节票车车厢,供给师部的军官,民国的票车是木制的,冬暖夏凉,郭汝桂半开着车窗,看着津浦线上的景色。夏收刚结束,秋播还没开始,田间很少劳动的人,进入津浦线后,偶尔有种棉花的农民在给棉桃摘顶,也有收花生的,今年本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农民辛苦耕作到年底能多收个三五斗,也可以扯几尺布给孩子做件新衣裳,可是现在日本人打过来了,谁知道这些朴素的农民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一九三七年的中国铁路建设很不健全,东北被占领后,内地主要干线就是平汉(北平到汉口)线、粤汉(广州到武昌)线、津浦线(天津到浦口)、京沪线(南京到上海)、沪杭线、浙赣线(杭州到南昌),二十世纪的铁路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奥战争开始,铁路运输在各国陆军的战略机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在取得了普法战争胜利后,就下达命令:“不要再修堡垒了,要多修铁路。”一战期间,各国陆军的战略机动和后勤供应都依赖铁路,所以各国陆军也高度重视对于铁路军事调度的管理,其中德国总参谋部对铁路作用尤其重视,当时有个笑话:参谋学院培养出来脑子最灵的人都送去铁道学院深造,最后在疯人院里归天。苏联红军在内战中更是依赖铁路成瘾,所有的战役都在铁路沿线打,这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了,一直影响到后来冷战期间的八十年代,苏联红军一直不敢对华开战,就是考虑到后勤依赖西伯利亚大铁路,容易被中国军队切断这根生命线。

      在这个抗战时空里,西北野战军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有充分的重装备的军队,赖以抗战的重型*炮、中型坦克、各种燃油等都依靠铁路进行全国机动,各种装备、弹药从酒泉兵工厂源源不断通过铁路运输到前线。就在此刻,一列列满载西北野战军士兵、装备、弹药、物资的军列正在通过陇海线、津浦线、京沪线赶往淞沪战场,他们将在山海与日军决一死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