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六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六回 (第2/4页)

,并对秦王献上了他精心策划的一计:“远交近攻”。所谓远交近攻,即联合远方的各国,集中力量先将相邻的韩、魏两国解决掉。解决掉韩、魏之后呢?那时,又有新的对手了嘛——解决完韩、魏,赵、燕这两国便成了秦国的新的对手;解决完赵、燕,又可以联合齐国灭楚,灭完楚国之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兼并齐国统一天下了。他这一计策,和昔日张仪提出的“连横之策”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主张通过瓦解六国联盟,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最终目的。不过,范雎比张仪高明的地方在于:在提出这一计策时,他早已对东方六国各自形势了如指掌,进而提出了更为详尽的具体步骤。

    ——张仪策划连横之策时,时而和韩、魏结盟以伐赵,时而和魏、齐联盟以伐楚,属于“谁强打谁”的争霸策略;而范雎策划的远交近攻,则是在秦国独强,六国皆弱的形势下,制定的“谁弱打谁”、“谁近打谁”的兼并策略。

    这样一来,秦国蚕食东方六国的步骤,已被范雎早早的清晰划定:即先攻韩、魏,随后伐赵、燕、最后灭楚、齐,统一天下。

    秦昭襄王听后,果然对范雎宏大的战略构思赞赏有加;不过,他心中有一个疑问:远交近攻真的能实现吗?万一秦国出兵去攻打韩、魏,赵、齐等国出手干预,又该怎么办?难道他们就会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步一步地蚕食过去吗?

    范雎不慌不忙,又提出了实施“远交”的具体办法:即先假意和韩、魏两国媾和,即使倒过来割让城池给他们也在所不惜;见这二国和秦国结盟,赵、燕等国必然惊恐,定也愿意和秦国亲近;稳住以上四国后,与齐、楚两国交好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山东六国就全部与秦国交好了。

    然后,秦国再突然撕毁协约,兵锋直指韩、魏;那时,其余四国必不敢背反与秦国的盟约,只好任由强秦将“近攻”进行到底——所以说,在军事上是“远交近攻”,但在外交上必须得换一换,换成“近交远攻”,便可轻易化去东方六国的同盟之谊。

    “寡人得张爱卿,譬如周文王得姜尚父(姜子牙)哪!”秦昭襄王听完,抚掌赞道。

    不出范雎所料,只不过用了些小恩小惠,韩、魏二国就争先恐后地投入秦国怀抱。随后,赵、燕、齐、楚各国无不胆战心惊,皆不敢违秦国之意,纷纷与之交好。“远交”一策,秦国轻易达成。

    接下来,就是“近攻”了。

    公元前268年,就在秦军于阏与蒙受惨败的第二年,秦军按范雎之谋,突然对魏国展开了疾风迅雷般的袭击,魏军准备不足,不能抵挡。魏安釐王焦头烂额,方欲听从其弟信陵君之劝,与韩、赵两国再次联手,坚决抗秦时,前线来报:“秦军已退。”

    秦军既然退了,那三晋联手的事也就没有了下文。魏王赶紧上书秦王,苦苦求饶,又一次心甘情愿地投入了秦国怀抱(这时的他,若知道策划这次攻势的主谋正是魏人范雎,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两年后,秦军又来了,又是小胜即退。这两次下来,魏国虽失了几座城池,但好在伤得不算太重,于是魏王也只好主动认栽——与秦国彻底翻脸这件事,他是想也不敢想的,除非亡国之祸真到了近前。

    见魏国是这副熊样,秦王与范雎二人大乐。此前秦国早已定下计划:先灭韩,后灭魏,之所以先和魏国小打小闹一番,只为试探其余五国的态度罢了。见其余五国仍在老老实实地恪守着和秦国的盟约,秦国方才大起兵马,对韩国展开了真正的猛攻。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见范雎之计确实可行,立即罢免了魏冉,并将魏冉一党全部撤换,甚至连其母亲宣太后也被赶入了冷宫。因秦王举措强硬,且动手极快,此前对秦国实有大功的魏冉也只好乖乖下台。魏冉下台后,范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秦国的新任相国。

    范雎坐上了相位,开展起工作来更是得心应手,韩国这下大祸临头了。

    秦国伐韩与伐魏不同,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直指其咽喉之地:荥阳。

    上文说过,战国前期韩国的疆域,大致是个“凸”字形。到了这时,由于该国多次被白起率军击败,丧城割地,这个“凸”字日渐消瘦,已变成了“L”。荥阳,就位于“L”那两线交融的一点上。由荥阳向东去,便是韩国都城新郑;往上走,则是韩国北方的几处重镇:如陉城、野王、上党等地。另外,这个“L”的左下角处尚有一些韩地,不过因过于零碎、狭小,此处就不细说了。秦国正因为此地重要,确定了“先灭韩”的战略计划后,立即派出白起,率大军二十万暴风骤雨般的向荥阳发起了进攻,并一举攻占了此地。从此,韩国已被秦军剁成了三段。

    不消说,这正是范雎计策的精髓所在:这时的“远交近攻”,其实应该被称作“远交尽灭”才对——要么不轻易发动攻势,只要发动攻势,绝不轻回。

    荥阳失守时,韩厘王已过世,韩桓惠王在位。他见夺不回荥阳,日夜惊恐,连忙差人去向各国求援,然而,各国因见韩国之前与秦国走得很近,都怀疑其中有诈,竟无一国相救。

    秦国出兵时,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状况,因此拿下荥阳后,白起又马不停蹄,继续向北进兵,试图先将那一竖给削掉。然后,再左一小下,右一大下,灭韩工作就可大功告成了。

    因秦国事先已控制住了荥阳,韩国虽不甘心丢失北方的领土,却是无可奈何。此后数年,因荥阳以北的陉城(今山西省曲沃县)、野王(今河南声沁阳市)等地被白起陆续攻占——那一竖,已渐渐的被越削越短,终于,到公元前261年时,白起手中的屠刀,削到了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郡,在野王以北,位于韩国的最北端。只要上党丢失,韩国那一竖就算彻底没了。

    (之前的荥阳、陉城、野王等地战略位置虽重要,但面积都不算大,相比之下,上党绝对是个大郡了——该郡以上党城为核心,另下辖有几十座城池,面积甚至要大过韩国其他地区的面积总和。而且,当时的上党郡也不只归属于韩国,赵、魏两国在上党地区也掌握有一定的土地。为了叙述方便,下面述说上党时,仅指韩国在该地的领土。)

    韩王知上党已不可守,被迫连夜派人赶去上党,下令该地守军立即撤退——与其让数十万上党军民被秦军尽数歼灭,不如主动放弃此地,从魏国绕道赶回新郑,也可保存些实力。

    韩桓惠王想得倒也在理,只可惜守将靳黈却不愿意。他见了韩王书信后,召集手下将士道:“上党之地,乃是太行之巅,地势险要至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