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六回 (第3/4页)
若让秦国得了,则其东进中原,再无险阻矣!与其白白送与秦人之手,不如拼死一战。”将士们见秦国屡屡背信弃义,无故出兵侵伐韩国,无不对秦国有切齿之恨,一齐附和主将,都说愿与上党共存亡。 消息传至新郑,韩王又惊又怒,赶紧另一派人,名叫冯亭的,前去替换靳黈。 谁料想,这冯亭也是个“反秦义士”。他到了上党后,和前任守将的想法如出一辙:无论如何,不能让上党郡落入秦国之手。 鉴于此时的秦军,已攻至上党境内,韩王也来不及再换人了,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上党遭受秦国大军围攻。冯亭誓死不撤,决心虽可嘉,但却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韩军为保卫上党,与秦军多次激战,却一败再败。渐渐的,上党已沦为秦军重兵包围的一座孤岛。 白起毕竟是经验老道,眼见上党守军已无力反抗,他便率二十万秦军停止出击,转而驻扎在上党以南,河内郡地区(白起拿下陉城、野王等地后,将这些地方合并成秦国的河内郡)改行稳守策略。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乃是因上党郡位于太行山脉的最高处,韩军若想要增援上党,就必须打河内郡经过。如此一来,上党地区韩国方面的一切外援都已被秦军切断,故无需强攻,等冯亭弹尽粮绝时,除了投降,别无他路。 果然,数月之后,冯亭见韩军大势已去,只得无奈投降。 就在白起安坐野王城中,等着冯亭乖乖送上降书时,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冯亭虽肯投降,但并未投降秦国,而是投降了赵国。 这是冯亭在绝望之际,对秦国的最后一击! ——将上党郡送给赵国,把它拉入秦、韩两国的大战之中。只要赵国肯出手干预,奄奄一息的韩国就能借机脱身。综观他这一目的,可说是“借刀杀人”之计:借赵国之刀,去砍秦国。 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赵国有刀,秦国也有刀,而且更为锋利。赵国难道就会乖乖地中计? 赵国都城:邯郸。 此时,赵惠文王已过世,其子赵孝成王在位。他刚刚继位才五年,且年纪尚轻,看着韩人主动送来的降书,以及辽阔的上党郡地图,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他下令,召集臣下来商议此事。 因蔺相如年事已高,早已辞去了相位。时任赵相国的,正是平原君赵胜。除了平原君外,赵惠文王的另一位弟弟:平阳君赵豹,当时也权势不小,是赵国宗室之中除平原君外的第二号人物。 好了,就问问这二位王叔的意思吧。 结果很快出来了:平原君主张要,平阳君说不能要。 这是唯有的两个答案,若两人意见统一那还好办,偏偏这二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不过,既然有观点,就定会有理由,接下来再细看下二人各自的理由吧。 平原君赵胜道:“纵是赵军齐出,枉费多年之力,也不易攻取几座城池。眼下,我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坐而受地十七城,为何要推却之?” 嗯,说得在理。当年为了换得秦国的十五城,蔺相如不惜拿着“和氏璧”要和秦王拼命,最后也未能得到一城。眼下既有人将十七城主张献上,若是不要,岂不傻了。 再看平阳君赵豹。他进言道:“秦国出动数十万大军,数年之内连下韩国之陉城、野王,又隔断太行山路,可见其对上党已势在必得。赵国此时若出兵干预,秦国必会怒而攻赵。如此,则是代韩国而受兵祸矣!” 嗯,说得也在理。试想,秦国有“武安君”白起,兵锋所向,无坚不摧。我赵国即便是拿下了上党,又如何守得住?如此一来,则是既得不了上党,又要和秦国结怨,因而还不如干脆不要。 二人说的都在理,赵孝成王这下更没主意了。他反复思索了良久,一咬牙,跺脚道:“寡人主意已定,由大将军廉颇提兵二十万,前往接收上党!” 赵惠文王去世后,廉颇为防止秦军趁机前来sao扰,长期驻守于赵国西南防线:阏与、太原一带。眼下他得了新王命令,更不推辞,提了二十万边防军,直接赶往韩国上党去了。 可见他也是主张接收上党的。 不出平阳君赵豹所料,秦昭襄王得知冯亭已降了赵国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也立即派出大军前去争夺上党。因这时白起镇守的河内郡地理位置极为关键——韩、魏若要发兵救赵,必须经过此地,于是他不动白起所部,而是另派一名大将,名叫王龁,拜他为左庶长,统兵三十万前去上党。 至此,秦、赵两国,总计约五十万大军,由西、北两个方向迅速朝上党地区靠拢。 公元前262年,史无前例的超级大会战终于爆发! 廉颇是谨细人,早在他刚刚率军抵达上党时,就已探得秦国方面亦出动大军,即将抵达上党的消息。于是到了长平一带后,他止住军队,不再前进,于当地紧锣密鼓地修筑起防线来。 之前说过,此次秦、赵二国争夺的不只是上党城,而是上党郡。上党郡是一个大郡,所辖范围之内有大城数十座,其中归韩国管辖的大约为十七座。这长平,就位于这十七座城池的中心地带。廉颇选择于长平修筑防线,一来正因此地位处上党中心,便于控制全局;二来就是因为此地地势极妙,堪称打防守战的不二宝地——他“善守”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如何个妙法呢?且听笔者详解一番。 上党既是太行之巅,自然是山峦密布了。而长平身为太行之巅的中心区域,地势又要更奇上一步。俯瞰长平,西南、东北两侧都是高山,其中西南侧为一段山脉,名叫空仓岭;东北侧则有好几座独立的山头,有韩王山、大粮山等等。两山中间有一道峡谷,谷中有一条小河贯穿而过,名叫丹水河,深陷于两侧高地之中。 两侧高地,中有峡谷,这就是善守之地——参照函谷关、伊阙,无不如此。与它们不同的是,长平一带的山峰陡峭不足,绵长有余,比较适合大军驻扎。赵军只需要把持住两侧的高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廉颇到了长平后,立即兵分三路:自率主力坐镇于长平以北,另派二位部将,各率数万人,沿着两侧山头开始修筑防线,顺便侦查敌情。为方便下文叙述,丹水河西南的防线称之为:西壁垒;丹水河东北的防线称之为:东壁垒。 这一招看似毫无问题:无论秦国大军是穿过峡谷,由南向北进攻,抑或是翻山越岭,从西向东进攻,只要将这两道防线守住了,赵军皆可占得极大的优势。更何况,此次秦军争夺上党,主将并非是“秦国第一名将”白起,廉颇胜算极大。 但是廉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