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六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六十六回 (第4/4页)

千算万算,忽略了一个人:秦昭襄王。

    自得知冯亭向赵国递上降书的那一刻起,秦昭襄王在暴怒之下已下定决心:无论多难,上党郡,寡人要了!

    他将秦国的所有精锐托付给王龁,命令其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攻克上党。王龁深知秦王意图,得了兵马之后,飞也似的向东而去。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他并未率军前去河内与白起会和,而是直接翻山越岭,杀奔上党地区。正当赵军西壁垒守将忙于修筑防线时,王龁帐下的秦军先锋,数万精兵已急急赶到,一阵厮杀之后,击败赵军,并成功斩杀了该支赵军的主将。

    廉颇得知此讯,大惊,连忙督促西壁垒方面的赵军固守待援。孰料王龁得势不饶人,下手极快,在首战获胜的同时,他自己亲率二十多万主力军自西南向东北一路打过来,连续出击,先后攻占缑氏、纶以及上党(此为上党城,非整个上党郡)等地——只不过个把月的工夫,秦军已成功将半个上党郡拿入了手中。

    到了这时,所谓的西壁垒防线,不过是三十万秦军围攻中的一块小小阵地罢了,再难守住。再过去十数日,赵军败报再次传来:西壁垒方面守军,约合三万人,已全军覆没。

    廉颇受此大挫,不敢再小视王龁,立即亲率主力赶赴东壁垒增援,力争将秦军阻挡在丹水河以西。丹水虽非大江大河,但秦军攻至此处,必会顾忌赵军趁其半渡时大举出击。只要再缓他个十日八日,东壁垒防线的修筑工作就能完成了。

    只可惜,王龁用兵,要的就是一个“快”字。他得了西壁垒后,当日便率领三十万大军强渡丹水,完全无视镇守在丹水对岸东壁垒之上的二十万赵军。廉颇见秦军势大,不敢主动下山迎战,只好亲自坐镇山头,指挥防守,竭力死守这第二道防线。

    一时间,只见长达数十里的东壁垒防线之下,处处都有秦军向山头猛攻的身影,喊杀声、嚎叫声、惨呼声响彻山谷。而赵军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也在不断用弓弩射杀秦军。双方伤亡都极其惨烈。持续数月的激战下来,在秦军凶猛的攻势面前,纵是廉颇,也深觉吃力。而这时,更为不幸的消息再次传来:秦国从咸阳、野王二地各抽调十多万大军,正在向长平方向靠拢。

    秦王拼了,无论如何,必须拿下上党郡!

    这是赵王、平原君,以及廉颇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长平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数万、十数万、数十万规模的军队赶赴这里。在秦国如此兴师动众的攻势下,赵军的东壁垒防线眼看岌岌可危。

    此时,距离赵国接受上党郡,才仅仅过去数月时间。廉颇先是战败,后又被秦国大军打得手忙脚乱,损兵折将不下五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消息传至邯郸,赵国上下一片大乱。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平阳君,以及重臣楼昌、虞卿等人急忙协商对策。

    众君臣商议了许久,大多数人都觉得只剩一条路可走:向秦国求和。

    随着秦国大军占领西壁垒,又突破丹水河,赵国已失去了大半个上党郡。这样分析的话,秦王的怒气应该也已平息的差不多了——秦国原先只顾忙着攻韩,并无意与赵国决战,趁此时机前去求和,秦王定会答允。

    但有一人坚决反对:虞卿。

    在国难当前,赵国政局一片混乱时,虞卿算是难得的明白人了。他对赵王进言道:“眼下正是秦军全力出击,势不可挡之时。若赵国派遣使者前去求和,秦王必以为赵国软弱,无力还击,只会攻势更盛,这样一来,战与不战,将悉数取决于秦国。且大王要与秦国媾和,必须花费钱财、宝器无数,与其白白送给秦国,换不得其罢兵,还不如转而送给齐、楚、燕、魏等国——他们得了厚礼,必会兴兵救赵。等到赵国反败为胜时,欲与秦国战,则可战,欲与秦国和,则可和。也唯有这样,赵国方能转危为安。”

    赵王听后,犹豫半响,叹道:“虞爱卿所言虽也在理,但眼下廉颇一败再败,只怕远水救不了近火了。还是赶紧与秦国媾和,更为恰当。”

    他遂派遣一使者,名叫郑朱,携带大量的财宝前去咸阳向秦国求和。

    秦王听说赵国使者已到咸阳,大怒道:“赵国当日收下上党时,就该知道会有今日。你等立即去告知他:什么大半个,小半个?寡人要整个上党郡!一分、一寸都不能少!”

    一旁的范雎见状,眼珠一转,上前进言道:“大王息怒。此人一来,正可为我等所用。即日起,秦国再也不用忧心他国出兵干预上党战事了。”

    秦王奇道:“爱卿之言……是何意?”

    范雎笑道:“大王可专心于军事。赵国使者处,微臣自有主张。”

    再说那赵国使者郑朱,他抵达咸阳之后,很快就被范雎派人隆重接过去了。范雎将他接入府中后,三日一大宴,每日一小宴,款待得极为殷勤。那使者只当秦国有意与赵国交好,也就安心在咸阳住下了,静等秦王召唤。

    又过了数十日,秦王果真派人前来,传召赵国使者速速进宫。郑朱听后心中欣喜,忙坐上马车随范雎同去。入了王宫之后,他一进大殿,当场大吃一惊,只见那王宫大殿内,韩、魏、齐、楚、燕等国使者已齐聚一堂,分坐于大殿两侧。郑朱不知秦王是何意,也只好挑了一下首的位置坐下了。

    秦王见六国使者已经集齐,传令下去:大设酒宴,招待各国使臣。

    席间,秦王与范雎二人一唱一和,大谈特谈,尽说秦国要与赵国和好一事。郑朱满心期盼秦王赶紧下令退兵,也只好跟在后面唯唯诺诺。两个时辰后,宴席散罢,前来恭贺秦国大胜的各国使者先后告辞,唯有郑朱不敢退去,仍在苦苦等待。

    这时,范雎突然走上前去,怒目圆睁,朝赵国使者喝道:“速速回去,告知赵王小儿,若想停战,须答应我秦国两件事:一,立即下令赵军全部撤出上党,一分、一寸都不可留兵把守;二,速速将邯郸以西的太原、晋阳二地割与我秦国,一月之内必须交割完毕。两件事只要有一件不允,那么,你赵国就等着亡国吧!”

    郑朱见方才还和颜悦色的范雎猛然间翻了脸,一时不知所措。愣了片刻,他无言以对,唯有冷汗直下,又去偷瞥秦王脸色。

    此前一直安坐于上首的秦王,这下也发话了:“你可速归邯郸,将张相国的原话带回去便是了。”

    赵国中计了!——那五国见秦、赵二国相处得这么融洽,都以为这二国在暗中通气,没准已在商议什么“秦、赵连横,以制五国”之类的策略。此后,无论赵国怎样求援,再无一国肯出兵相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