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节 (第1/3页)
当为资。【】”皆“齐”、“资”通用之证。 〔八〕中外,谓母之兄弟之子。世说新语言语篇:“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又赏誉篇下:“谢胡儿作着作郎,尝作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曰:世胄亦被遇。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是许允婿。”注:“岳集曰:堪为成都王军司马,岳送至北邙别,作诗曰:微微发肤,受之父母。峨峨王侯,中外之首。子亲伊姑,我父唯舅。” 〔九〕拾补云:“吴志周瑜传注亦同范书云: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案三国志魏书卫臻传:“夏侯惇为陈留太守,举臻计吏,命妇出宴。臻以为末世之俗,非礼之正。” 河内太守司徒颍川韩演伯南〔一〕,举孝廉,唯临辞,一与相见,无所宠拔,曰:“我已举若,岂可令恩偏〔二〕积于一门乎〔三〕” 〔一〕“演”,拾补云:“张璠汉纪作縯。”器案:范书韩棱传:“棱孙演,顺帝时为丹阳太守,政有能名。桓帝时为司徒,大将军梁冀被诛,演坐阿党抵罪,以减罪论,遣归本郡,后复征拜司隶校尉。”注:“演字伯南。”案桓纪:“永寿元年六月,司空房植免,太常韩縯为司空。三年冬十一月,司空韩縯为司徒。延熹二年八月,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狱。”则字又作“縯”,胡广传、黄琼传同;周景传、宦者单超传作“演”,与风俗通同。续汉书五行志一:“到其延熹八年,桓帝因日蚀之变,乃拜故司徒韩寅为司隶校尉,以次诛锄,京都正清。”注:“案本传:寅诛左悺,贬具瑗。虽克折jianian首,群阉相蒙,京都未为正清。”据此,则韩伯南之名又作“寅”,窃疑正当作“縯”,以字少见,传写误为“演”或“寅”也。又据刘昭注,则续汉书韩寅有传。 〔二〕钟本“偏”作“宠”,涉上文而误。 〔三〕范书周景传:“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尝曰: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举若可矣,岂可令偏积一门。故当时论者,议此二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张璠汉纪:“初景历位牧守,好善爱士,每岁举孝廉,延请入上后堂,与家人宴会,如此者数四,及赠送既备,又选用其子弟,常称曰:移臣作子,于政何有。先是,司徒韩縯为河内太守,在公无私,所举一辞而已,后亦不及其门户,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案范书、张纪之所谓当时论者,即指应劭也。 谨按:春秋左氏传:“夫举无他也,唯善所在,亲疏〔一〕一也。〔二〕”“祈奚〔三〕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建一官而三物成”〔四〕,晋国赖之,君子归焉。盖人君者,辟门开窗〔五〕,号啕博求〔六〕,得贤而〔七〕赏,闻善若惊〔八〕,无适也,无莫也〔九〕。周不综臧否,而务蕴崇之〔一0〕,韩演不唯善是务,越此一概〔一一〕。夫不择而彊〔一二〕用之,与可用而败之,其罪一也。 〔一〕大德本“疏”作“疏”,二字古多混用。 〔二〕昭公二十八年文。 〔三〕“祈奚”,左传作“祁奚”,吕氏春秋开春篇亦作“祈奚”,与此同。器案:祁、祈古通,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尧姓伊祁氏。”魏书高纪:“怀州民伊祈苟,初自称尧后应王,聚众于重山。”是二字通用之证。 〔四〕左传襄公三年文。 〔五〕尚书尧典:“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曰:“左传文公十八年,杜注曰:辟四门,达四窗,以宾礼众贤。释文曰:“窗本亦作聪。”或疑不应作窗。考风俗通十反篇曰:盖人君者,辟门开窗,号啕博求。此亦用尧典也。盖古文尚书本作,窗者之或字,又 窗之俗体,聪又之同音字,作而或如字,或读为聪,犹之台可读为怡,尼可读为昵,庸可读为镛也。作“窗”正合惠氏定宇明堂之说”器谨案:汉书平纪注引应劭曰:“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法七十二风。”释名释宫室:“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大戴礼记盛德篇:“一室而有四户八聪。”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薛综注:“八达谓八窗也。”御览五三三引礼含文嘉:“明堂者,八四闼,通八卦之气。”初学记十三、类聚三八引孝经援神契:“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八四闼,上圆下方,在国之阳。”隋书礼仪志一:“梁武帝明堂制:郑玄据援神契亦云上圆下方,又云四窗八达。”后汉书郅寿传:“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闻圣王辟四门,开四聪。”以辟门开聪对言,与应氏同,“聪”亦当作“ 窗”,是汉、魏、六朝人所见古文尚书固皆作“开四窗”也。 〔六〕后汉书崔骃传:“思辅弼以偷存兮,亦号啕以酬咨。”李贤注:“号啕,哀呼也。”器案:崔骃、应劭,俱用“号啕”为求贤之意。 〔七〕而,犹若也,而与若互文见义。 〔八〕国语楚语下:“阖庐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 〔九〕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皇疏引范宁曰:“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也。”白虎通谏诤篇:“君所以不为臣隐何以为君之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为赏一善而众臣劝,罚一恶而众臣惧,若为卑隐为不可殆也。”后汉书文苑刘梁传:“ 又着辩和同之论,其辞曰:君子之于事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