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烦恼如何转变为智慧 (第1/2页)
还是接着说刚才的话题吧。 刚才说到转烦恼成菩提,那么还有另一重境界,叫做觉烦恼即菩提。 就是觉察到,烦恼就是菩提。《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换言之,菩提与烦恼本身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的迷与悟。去除烦恼的关键就是掌握当下转迷为悟的契机,一念觉悟,当下就能转苦为乐、转恨为爱、转恶为善,将现前的烦恼化做无上菩提。 这涉及到不二法门了,也就是一切无分别,没有二元对立的概念。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离开烦恼之外,别无菩提可求。 烦恼如海浪,菩提如海水,海水本性是平静的,浪起只因心中有各种分别妄念,是非、好坏、得失、染净。分别了这些,自然烦恼不断。 有个很老的故事,但道理很正确。就是那个天天哭泣的老婆婆,她大儿子是卖伞的,小儿子是卖布鞋的。下雨天她就发愁小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晴天她就发愁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别人教她反过来想,下雨天雨伞卖的好,晴天布鞋卖的好。从此她就天天开心了。这就是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然后呢,还有最后一点要注意,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束缚人。含义就是,烦恼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执着了菩提,一样会成为障碍。 最高的智慧是理性,更是中道,两边都不能执着,一切都是缘起性空。 我曾经把修心过程中感悟出的经验和方法,总结了几句话:历事炼心,对境修行。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理事圆融,善恶不二。缘起性空,借假修真。 这几句话,几乎概括了目前为止,我所有的领悟。 前面几句从字面就容易理解,我也不多说了,举个例子,说说借假修真吧。 我常用卧底来诠释我对借假修真的理解。一个潜伏在敌方的卧底,他要表现的和正常人一样,该怎么和同事领导互动就怎么互动,喜怒哀乐都可以演。同事之间的小摩擦,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对领导送礼拍马屁,都和别人一样,没有特异之处。 但是,这些事的得失没有一件是他真正动心的,全是表演,情绪不会为之有丝毫波动。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完成任务。那么一个全力追求最高智慧的人,就和这个卧底类似。 生活中一切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都是一场过不留痕的戏,一切情绪也都是让自己能够完成最终目标的工具,全都不具有客观意义,他的任务就是借这些假象追寻最根本的真实。 对于最高智慧的人来说,唯一正确的感性就是众生平等的悲悯之心。其余都是理性。 今天说了这么多,也该结束了,不管你听进去多少,相信多少。还有一点很重要,请记住,任何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你了,如果想要追求最高的智慧,必须有一天把我所说的一切都抛弃掉,才能达到目标。留下一点渣滓,都是束缚和障碍。 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第六识,也就是表意识中产生的。都是带有分别念的,真正圆融无碍的智慧和真理,根本就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一切都可以借鉴、批判和质疑。但绝不能让任何语言文字束缚住,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实修实证。更何况,我也没有达到那种见解完全正确的境界,很多东西也夹杂了自己的主观看法”。 六哥:“你说的这些我觉得好复杂,我又没有那么大决心去修炼到最高境界,就只想减少些烦恼,做人更洒脱豁达一些,你有没有什么简洁的东西可以借鉴。 我:“那我简单说说,我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吧。 做个比喻,世俗法律和道德好比一个直径一百公里的圆形电网把人围在里面,不控制自己的人就可能随时触动电网。而修心的人,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直径二十公里的圆圈,用更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消除了那些可能使人出格的欲望和情绪。 天长日久习惯之后,他的欲望都是这二十公里的小圈里面的,他想做的事根本就没有出圈的可能,出圈的事,他根本没兴趣,你请他做他也不做。当然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你也不用担心这样的人会被两个圈子束缚住,人家有直升飞机。一旦他悟透了不二法门,非空非有,他就坐着飞机,不触碰任何一个圈子破空而去了,从此长空万里任我行。 修心之道,就是解开心中一道又一道的束缚,到最后必是一片轻松,了无牵挂,没有一丝执着。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我以前的单位有个同事,经常要接办公室电话。他有个习惯,凡是领导的电话,必定语气温柔恭敬,凡是群众电话必定十分不耐烦。可是上得山多终遇虎,终于有一次,一位上级领导打电话过来,他不知对方身份,对领导语气恶劣,结果捅了篓子,被主管领导劈头盖脸一顿大骂,调离了原岗位。 而另外一位同事,无论接谁的电话,第一句就是语气温柔的‘您好’,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耐心回答。那么他在这方面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永远不会因为这种事情犯规出错。 再比如说,对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来说,公共场合不许抽烟吐痰,他会觉得受了约束,不自由。而对于有修养的人来说,就不会觉得不自由,他根本就没有抽烟和随地吐痰的习惯。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再有一点就是,面对个人的得失顺逆时,无论是情感得失,财物得失,还是生离死别,一定要拔高视野,延长时空去看,不要盯在自己那点遭遇上,沉溺其中。 一旦沉溺于个人得失,看待事物和自心就无法客观全面。就好比纳兹卡巨画,在地面上看就是一道道沟壑,只有坐飞机在天上,才能看到全貌,知道画的是什么。 人沉溺于得失,就会对事物误判。说个小例子,比如说,如果夫妻不和睦,就容易出现误听。A说某同事令人讨厌,B就可能听成是在说他讨厌,因为他潜意识里总觉得A讨厌他,一定会说他坏话。所以,他会把无关他的话,硬生生听成是在说他,疑邻偷斧。至于单位里、亲戚邻里间,这种情况更多。几个人在聊天,特别重得失的人,就以为是在谈论他,因为他潜意识里就是这么认定的。 尤其是沉迷男女感情导致自己痛苦不堪的人,明明对方就是个普通人,他/她眼睛就盯着那个人,非要把对方美化成白马王子或天仙下凡,认定了对方是无可替代的。被感情蒙蔽理智,愚痴到了极点,非觉得自己这份感情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能不能看看历史,观察一下现实生活。无论您那是婚外情还是正常恋爱,无论是双人恋、三角恋、四角恋、多角恋还是同性恋,古今中外都发生无数回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至今已觉不新鲜。无论你觉得你们俩的剧情多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感受多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