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说文学价值,我们高估了凡人?(下) (第2/4页)
来没有认为他是个“不可超越”的存在。 金庸再故事写作上的运笔不如忘语更显立体。 我们回头来看忘语的伏笔设置。作为悬念性伏笔,这个伏笔,嵌入的时机与伏笔对于故事的渲染性,还有这个伏笔对于故事角度的丰富化,都有什么用处。 你首先要想到,忘语写到这里,也不过才有十几章的内容,而且,他用于刻画张铁的篇幅,不是特别多,顶多就是“特别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那个印象就是,小韩立身边有很多让他不放心的人,只有张铁让他完全放心。这样一个能让他完全放心的人,突然消失了。 小篇幅设置出大伏笔,侧面烘托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能够让张铁消失的人——墨大夫。读者会想,他为什么让张铁消失?这个人有什么企图?张铁消失之后,他会以什么面貌重新出现? 而这些推测,都明显是在直接带动故事发展,属于可以拉动事态进展的优良伏笔。 这样的伏笔设置,就已然不再平面化。而是非常高效率的,表现出了超乎预期的写作经济率。 忘语的写作特征,之所以这里重点陈述,因为,这里严格意义上,还属于开篇阶段,属于文章铺垫期,这个时候,一般的小说故事,都还在老老实实的交待故事背景,而忘语在背景陈述之外,已经能够带动事态了。说明他从来不会“拖情节”。 忘语的写作步调很快的,只是运笔方面稳稳当当,文风以自然淳朴为主要特征,导致很多读者,不是很善于发现细节的人,会对作者产生误解,以为作者在拖沓,凑字。 其实不然。 从这个情节开始,我就开始认为忘语是凭空出现的故事天才。我对《凡人》一书的期待感,从张铁身上持续攀高,直到最后两次工作时间偷看太入神,被领导发现,并两次罚款一百元作为警告,我晕~~我上学偷看书都没被老师抓过的。 接着我再拿最近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忘语的写作技巧之高妙。 就是最近惹起书评区喧哗的“向之礼”。 我从写作的角度去观察,认为这不太可能是忘语参考的书友猜测,而是他早早设下的机关。这个问题,也没有具备书友认为的那种巨大高度,说忘语是高手中的高手等等。这个是很常见的写作隐现。技法性和功用性都比较普通。不是大家推许的那么高。 同样的例证,还是拿我喜欢用的金庸做对比,这次用《射雕》。 射雕第十二章,《亢龙有悔》,提到天下几大高手,其中有一处非常明显的伏笔设置。 前段时间我看到有人说金庸作品不带伏笔,那是胡扯啊。金庸不是没有伏笔,而是伏笔设置的技术太粗糙,很多人都看不出来。丧失了伏笔设置的趣味性,这也足够说明,他的写作能力,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完美无缺。他在通俗小说领域,也就是20世纪的第一人吧。放眼整个中国小说史,还轮不到他称老大。 《射雕》第十二回,伏笔设置在这里——洪七公道:“是吗?那都是王重阳的徒弟了。听说他七个弟子中丘处机武功最强,但终究还不及他们师叔周伯通。”黄蓉听了周伯通的名字微微一惊,开口想说话,却又忍住。 这里明显伏笔了“周伯通”。 这次我们不比伏笔设置的效果了,因为金庸的伏笔设置,基本都没有什么伏笔的效果性可言,金庸作品的悬念,就是大悬念,比如侠客行的宝图是悬念,那是摆明的悬念,也是故事的主线。 我们不谈论伏笔设置的效用,纯粹说伏笔设置的方法。 金庸伏笔“周伯通”的方式。我们观察,通过了黄蓉和洪七公的对话,伏笔了周伯通,这样的伏笔,特色就是简单快捷。我前段时间看徐胜治的话,就觉得他说透了这个道理。他说自己的新作品《灵山》要写穿越,于是起点诸位作家给的建议就是,赶快穿,穿越之前的内容,越少越好,这样不容易出漏洞,而且如果需要什么本事,因为没有上下文对症,也可以随时补充出来。哈,这个就是写作驾驭力不到位的作者,最喜欢投机取巧的地方。 大家看看,金庸的伏笔设置,是不是跟起点作家总结出的“穿越秘诀”有点相似呢,前言少提,不制造矛盾。后文怎么写,那就是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故事能力差的表现。通过简单铺述带出粗浅的伏笔。 忘语的人物伏笔就完全不会这样。他的人物伏笔,不是为了制造伏笔而伏笔,而是随时嵌入故事本身中。 向之礼这个人物的出现,时机是对的,在黄枫谷召集志愿者的时候出现了,这样可以引出新面孔,不显得突兀。而他在出面时候的行为方式,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境设定。不会带出丝毫的高人特色的玄虚感,纯粹是汲汲于生的小人物特征。 再来几百章过后,到了大晋,再看向之礼出现的时机,和他的行为方式。此人奉行一致的行为方针,即使面对质问,仍然恪守“身份”表现,不做出任何有违假定身份的行止。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前后高度一致。 我们观察出明显的结论,前后文叙述上的高度一致,没有让人物走形,忘语这样写出来的效果,不但可以有一种剧烈的前后呼应性,还有一个用处,带出化神概念,再次推动故事走向。 这个部分的要点,就是,我要告诉大家,忘语差的地方,只是修辞技术比别人差一点,词汇运用比别人差一点。他的行文表达技巧,以及行文表现方式,都是非常够用的,而且是绰绰有余的够用,明显比其他作家好出太多。不但是比同时代的众多作家好,而且甚至都不会比历代的优秀人物逊色。而他自己,很无辜的说,甚至还是无意识状态的,这个据我分析应该是天分,属于天分层面的,就像李白天生会写出流利畅快的诗句一样,是带有本能特色的。 忘语不足的地方,就是词汇量和修辞技巧的运用,这个很好进步、很好提高的,但是忘语擅长的地方呢,却是别人努力一辈子,几乎都无法企及的。因为很少有哪些作家,叙事能力可以通过锻炼而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几乎所有作家,文采性,词藻掌握和修辞本领,都会通过锻炼而不断进步,甚至是飞速的进步。 除了文章表达技术和表现方式,我们也看看忘语的文字技巧。 引用本书开头几个段落:“二愣子睁大着双眼,直直望着茅草和烂泥糊成的黑屋顶,身上盖着的旧棉被,已呈深黄色,看不出原来的本来面目,还若有若无的散发着淡淡的霉味。”“在他身边紧挨着的另一人,是二哥韩铸,酣睡的十分香甜,从他身上不时传来轻重不一的阵阵打呼声。”“离床大约半丈远的地方,是一堵黄泥糊成的土墙,因为时间过久,墙壁上裂开了几丝不起眼的细长口子,从这些裂纹中,隐隐约约的传来韩母唠唠叨叨的埋怨声,偶尔还掺杂着韩父,抽旱烟杆的‘啪嗒’‘啪嗒’吸允声。”“二愣子缓缓的闭上已有些发涩的双目,迫使自己尽早进入深深的睡梦中。他心里非常清楚,再不老实入睡的话,明天就无法早起些了,也就无法和其他约好的同伴一起进山拣干柴。”“二愣子姓韩名立,这么像模像样的名字,他父母可起不出来,这是他父亲用两个粗粮制成的窝头,求村里老张叔给起的名字。” 这是《凡人》的开篇部分。 用琼瑶做比方,琼瑶写《窗外》,最初貌似并不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版本,后来被人强烈建议改成这样。 她最初是写的喧闹的场合,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然后反衬主角的文静,结果被打了回票。那样是废话,着笔最初,你把文章定格在主题上就好了,不需要使用太多写作技巧。 忘语开篇就写主角,这样的做法是很好的,金庸被人诟病的地方,故事开头出现的一定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