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2.51 造船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1 造船厂 (第3/4页)

的镜子并不是难事。等到直流发电机试制成功之后,批量制作铜基镀银镜子,或是化学法镀银玻璃镜,这才是赚钱的首选。如此一来,大宋有钱、有粮食、有武器、有人才,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不过,眼下那批杂交稻种还未知能否成功,一时倒不好下了结论。但说到粮食,此时美洲还未被发现,那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原历史上,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都是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尤其是玉米与土豆,这两种作物对气候环境要求极低,如果能引入种植,对于解决粮食问题大为有益,尤其那里还有橡树,这可是制作橡胶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此看来,远洋航行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

    想到这里,李不伟再也待不住了,急道:“既是如此,杨先生请先去与商谈玻璃器皿之事吧,我此时忽然想起一件极为重要的事,需要去实验室一趟。”杨千行看李不伟想了半天,突然做了如此决定,心知此事必定是十万火急,当下也不再多言,匆匆告辞了。刚转身离开不远,又听到李不伟在身后喊道:“杨先生,顺便带上所有样式的摆钟与自行车。那只作为样口的酒杯与碗也要还给我的。”心想:这酒杯放在我这里也是无用,我又不能与依依或香儿喝酒,不如送给史大哥也罢。

    杨千行听得暗暗叫苦,心想摆种总共有六种样式,自行车有四种,又岂是我一人能拿得了的?如此看来需要带上几辆马车了。

    ……

    范东来正与几名工人在那里调试机器,看到李不伟时,忙迎了上来道:“校长,第一台纺纱机已制作出来了,要不要先试一下?”李不伟喜道:“依依纺纱机制作出来了?!”

    范东来笑道:“正是。刚开始我们设计了一种单锭式纺纱机,其效率已是平常手工纺车的七八倍,在单锭纺机试制成功之后,我们又将十个纱锭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再分别喂入棉、毛、麻纤等纤维条,便能纺出线了。这种纺机如果用蒸汽机驱动,其效率已较手工纺车高出百倍了,只是如此一来,织布机倒又该马上改进了。”李不伟点头道:“是啊,以前虽然也试过蒸汽机驱动织布机,但大都是在旧式织机上改进的,如今既然范大人发明了飞棱,这织布机也要重新设计了。”范东来忙道:“下官惭愧。若不是校长在一旁提点,我又怎会想出这种机构呢?”心想:纺织机已被李校长以未婚妻的名字命名了,不知道织布机的名字该如何取法?我本来想以我女儿范安安的名字的,只是不知是否有此机会?

    二人说得一阵,范东来又道:“校长,如果纺纱机与织布机普及开来,大宋朝的布匹供应已完全不是问题了。”李不伟点头道:“是啊,如此一来,估计每人都可以天天换衣服了。”话虽如此,但李不伟深知,如果纺织被官家垄断,恐怕民间那些以此为生的百姓便断了生路。当年英国就是因为纺纱机的出现而导致纺工失业暴动,如今这一幕可不能再次上演。不,怎么会是再次上演呢?此时应该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了,‘再’这个字用到这里极不合适。

    不过此事的确是个问题。如果各种机械普及开来之后,必然造成大多数人失业,甚至危及其生存。但是话说回来,倘若将这些产品卖与国外,便可缓减这种矛盾,这正是市场扩展的道理。这样看来,对外远洋贸易更是显得空前的迫切了!

    此时,众工人已将纺车调试完毕。范东来道:“校长,下官这就命人取些材料试试这纺车,如果成功的话,便可以小批量制作上十几台了。”李不伟摇了摇头,又在那里想得出神,显然其心思却并不在这纺车上面。范东来看得茫然,又听李不伟道:“范大人,纺机与织机的事回头再说,眼下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你且与我详细讲一讲。”范东来听得一怔,心想眼下最大的事不就是纺车么?前几天李校长还着急得不行,要实验室尽快制造出纺车的样品,如今竟然又有了比这更重要的事?但他看李不伟神情,显然其所说的那件事是更为重要,便随着李不伟一同走进了屋内。

    李不伟道:“范大人,还请你将目前大宋的造船与航行能力详细说一下。”范东来闻言,忙将自己知道的一一讲了出来,心里却奇怪为何李校长忽然对船只感兴趣了。

    因为宋朝的四大发明,使得航海技术跨入了海洋时代。通常远洋航行的商船有六层桅杆,四层甲板,至少十二张大帆,可以装载一千多人。正是有了如此能力的船只,南宋的商船已航行于各地,最远已到达非洲东部。

    李不伟听罢半晌不语,心想范大人所讲的这些,我早已知道了,看来书中所记载确定无误了。又问道:“如果船在海上航行,如何测定其所在的位置?”范东来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罗盘、以及天体与地平面的角度和位置来确定的。”李不伟点了点头,又详细问了船的结构、航速、载重等细节,范东来逐一作答。李不伟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因为在他看来,目前宋朝的船与几百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用的船相比,不仅在尺寸上大了许多,而且航速也要胜出一筹。如果再制造出六分仪甚至陀螺仪,然后给船加上蒸汽机辅助动力,要实现跨洋航行已不是问题了。

    李不伟越想越兴奋,忽然问道:“范大人,大宋的造船厂有多少家?离此最近的造船厂有多远?”范东来稍一思索,道:“临安府、建康府、平江府、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都有造船厂。目前大宋有三个船厂能造出大船,其中一个就在临安,另一个却远在广州与福州。”李不伟喜道:“既是如此,咱们今天就去看看临安造船厂!”

    造船厂沿海而建,距离临安有很一段路程。李不伟与范东来赶到之时已近下午。二人下得车来,李不伟远远望去,只见这船厂规模甚是宏大,周围又种植着大片桐油树和棕树,正是造船的上好木材。

    临安造船厂的负责人名叫方稳,刚才早已得报,李大人与范大人要前来查看,已是等候多时,正好陪在李不伟身边做些介绍。

    此时正有一艘大船下水,李不伟与范东来显然来的正是时候。方稳道:“李大人,这艘船有一万两千料,船长二十六丈,而且船上还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是水手就有数百人之多,而且船上可以存放一千人近四个月的粮食与水。”李不伟听得吃了一惊,在他记忆中,一直到明朝才有了超过二十五丈的船,难道是自己记错了,还是尺寸单位换算有误?虽说自己对造船的一些重量单位搞不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