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4.7 徐州布防 I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 徐州布防 I (第2/3页)

用于照明之用。”李不伟点头道:“那倒也是。遇到节日时,若在城墙上开起电灯,用彩色纸做成灯笼,倒是别有一番景象。”刘开弓笑道:“大学士好兴致,那就这么定了。”

    王得虎插言道:“大学士,徐州城的四个主要城门,都已安置了发报机。在作战时,城中各个城门的战报,都可以迅速传给其它城门。同样,城中的指挥中心也有两处发报与接收装置,不仅可以即时得到战报,还可将命令下达给各个城门的守军。”李不伟赞道:“果然设计得妙!听说发报机与纸带打孔机已送到了徐州?”王得虎点头道:“正是。这些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刘开弓忽道:“大学士有所不知道。在您离开临安的这段时间,发报机已试运行了多日,实验室内部就是通过发报机实时通讯的。下官还听说,枢密院与兵部之间,也准备安装有线电报器,但可惜的是,这个提议被皇家实验室给否定了。”李不伟奇道:“这是为何?”刘开弓道:“其中的详细原因,下官也不甚清楚,不过听实验室的人讲,布线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若只是在两地间拉几条电线,原本不是什么难事。但要顾及到整个城市的综合设计,就不那么简单了。临安的城市铁路,将使用电力机车驱动,因此城中必定要大量布线。听临安府的人讲,在布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主要大街的照明用电,甚至连自来水管线的走向,都画到了规划图中了。”

    李不伟听得目瞪口呆,他万没想到,自己离开一月不到,临安城中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昨天不还说要迁都西京的么?难道在迁都之前,在临安也要修建各种城市设施么?还是朝庭决定先试试工部的能力,先通过在临安的修建积累些经验,以备日后扩建西京之用?

    李不伟左思右想不甚明白,独自摇了摇头,心中又想:虽然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来到宋朝的原因,但朝中其它人似乎并不这么想。这也多亏以前培养出的诸多学者了。倘若没有临安大学与皇家实验室的几千学者与技工,恐怕现在连电线也无法制造呢,更别说有线发报机了。不也这样也好,电线的制造工艺、有线电报机的原理、甚至电报编码,都是由实验室、临安大学,以及兵部和枢密院协作完成的。这所有的一切,在旁人眼里看来,似乎都是大宋的学者与技工知识渊博,又善于钻研,因此才有了如今的成就,这也省得日后有人怀疑我的知识来源了。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先将徐州建成战略城市吧。

    如此想着,李不伟在城楼上待了一会儿,忽又有人通报,说是运送物资的运输船已抵达码头了。李不伟知道这是朝庭送来的重要机械设备,也正是他一直在关心的事情,连忙带上陆天下了城墙。那前来通报的士兵边走边说道:“大学士,有几艘运输船已停靠码头。虽然码头刚刚开始修建不久,但大伙儿知道码头的建造极为重要,早就拼命赶工了,如今已不仅可以停靠运输船,便是福级战船也可驻留。”随即又摇头道:“可惜沿途的河道太浅,福级战船根本无法驶到这里。”

    李不伟笑了笑,点头以示赞许。那士兵又道:“听说这次运来的设备极为庞大,不仅有采矿机械、粉碎机械、还有车床、轧机、以及一些铁铜厂的设备、另外还有许多木工机械。不过最让人高兴的是,这次还有一台发电机随船运来呢。”

    李不伟听他如此说来,顿时起了兴趣。这士兵看起来只是一名普通士兵,但从他口中说出的一些行业术语,却显然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他当下又详细询问,终于明白这士兵是专门负责接收物资的,并且早在几天之前,就已将物品清单记得滚瓜烂熟了。

    李不伟心中暗暗称奇,又听这士兵接着说道:“大学士,听说咱们在徐州不仅要修建水泥厂、铁厂、铜厂,而且还有一家重型机械厂,甚至弹药厂、弩矢生产厂,也将在徐州成立了?”李不伟一边走,一边哈哈笑道:“是啊。战时最需要的弹药与弩矢,倘若从几百里外的临安运送,岂不延误了战机?还不如在徐州就地取材为好。若在以往,制造那些刀枪箭弩,靠的是工匠的手艺,但现在有了这些设备,制造的关键却是机器的设计与制造,以及钢材的配方了。这些设备都是现成的,cao作工人也不需要懂太多的技术,只要有了熟练的cao作,尽管按照设计图纸制造便是了。”

    话虽如此,但李不伟却清楚地知道,虽然徐州看似建了许多与军事相关的工厂,但朝庭对于军械的管理却是极为严格的。例如对于火炮来说,眼下能制造炮身的工厂,也只有临安与兰溪两家。而这两家工厂,都在兵部的严格监管之下。虽然徐州即将建造弹药厂,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徐州附近的矿产丰富,正好适合建造此类工厂,同进又能缩短运送军用物资到前线的时间。朝庭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类似火炮与机关弩这些兵器,其制造必须在严格管理之下进行。火yao的主要配方、以及弩机的核心部件、火炮的炮身,都是由临安直接运过来的。如此的安排,也是为防止兵乱而制定的策略。试想,以如今的军队装备,其攻击力无人能敌。虽然军队统率都有家小在宋朝,但万一哪位在外作战的将军起了异心,虽说不至于反攻临安,但要攻打其它边远地区,占地为王,却是易如翻掌。作为朝庭来说,又岂会失去控制权?如果将兵器的各种配置分散制造,分批供给,则任何一路军队都不可能拥有维持足够时限的军器。如此一来,也就没人敢生出反心了。退一万步讲,即使有事发生,以朝庭的兵器制造能力,要平乱也不是难事。

    如此想着,一行人已到了码头附近。远远有一人小跑过来做揖道:“下官王新,新任徐州工程院院长,参见李大学士。”

    工程院院长这个职位,在李不伟听来,多少会联想到后世的国家机构。虽然这些官职都是最近才增加的,而且他自己也曾对官职的名称提过一些建议,但今天第一次听到有人自称工程院院长,李不伟仍是吓了一跳。

    说话这人三十多岁,李不伟第一眼看他便觉得眼熟,正在脑海里仔细盘算着在哪里见过,却听王新道:“大学士日理万机,必定记不起下官了。大学士在临安大学任校长时,下官曾是那里的学生。”李不伟恍然大悟。

    王新又凑上前来,压低声音道:“自从大学士离开临安之后,家叔想念万分,这是家叔送给您的礼物,请大学士过目。”李不伟听得一愣,却见王新自怀中掏出一个小方盒。李不伟伸手接过打开一看,顿时惊呼一声。这盒子中装的,是一块极为精美的钟表,只比后世的那种怀表大了一圈而已,他在临安时也曾见过这种钟表的设计草图,甚至还记得其名称叫做掌钟。

    王新陪笑道:“这批掌钟,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