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徐州布防 II (第3/3页)
的航速不慢,而且又有突击艇护航,船队在河道中行进的速度,一日一夜便可达到三四百公里。虽然绕了近一倍的路程,但用于行军的时间却少了一半。由此可见其中的原因,完全是大宋海军对敌的绝对优势要比陆军多出不少,水路行军不仅是最快的选择,同时也是最安全的。
如此又过了四五日,赵范等人仍然在焦急着。雷东河与徐敏子是否已经会合?莒州是否已经打起来了?以及赵善湘是否顺利取下了福山岛?孟珙是否也收到了迁都西京的指示?西线攻打金国的战况又如何了? 李不伟却是心事重重,坐立不安。除了徐州城的建设之外,他每日还要去军中大营视察一番,毕竟监军这个职位不是随便当的。然而他想的更多的,却是临安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李不伟也曾计划着在临安与徐州之间铺设一条电线,专门用于两地间的电报通讯。他大概计算了一下,两条直径三毫米的铜线,连续铺设三百公里,就是近四十吨铜材,这还不包括其它的消耗。况且更重要的是,从徐州到临安的距离,根本无法实现有线发报,电线的电阻便会将信号削弱得无影无踪。这种有线发报的方式,最远也就是几十公里,若要实现长距离信号传输,必须加入中转站,以继电器的形式对脉冲电信号进行放大。然而如此一来,仅是实现这项工程,便不是几个月能完成的。况且他与赵范也不能一直待到临安,因为东路大军的任务是收复整个山东、河北、山西,以及从未得到过的燕云十六州。不过李不伟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有线发报线路竟然真的开始铺设了,此为后话暂不提。 赵范已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行军路线,各将领也都有了任务,众人都忙个不停。李不伟在这段时间内,却写了几封信。 第一封是写给范东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实验室与工厂不要满足现有的成果,要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尤其是材料与工艺方面,新动力设备也要加紧研究。 第二封信是写给周依依的。李不伟原以为这封信应该写得最长,但结果却是相反,他只觉得自己的思念是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再说在战场上写情书也不是男儿所为,当下只写了些套话,忽又觉得如此无法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便又画了一幅图,写了“保重”二字,这才作罢。但他的画功甚差,与当日展示给艾画与赵昀的“喷墨派”技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不过好在任由谁都能看出,画上分明是一个女子挺个大肚子,应该是怀孕了。 第三封信,是写给宋慈的,大概意思是要他尽快研究出外科手术的方案,以及将周依依与香儿培育的那种绿色霉菌转为治疗药物,在信的结尾,又加入了自己模糊记忆的一些胎教大全。 想到胎教,李不伟又记起了史红袖送给他的那把吉他,沉思良久,李不伟又写了第四封信,这信是写给史弥远的,在信中除了代问史夫人与红袖之个,更多提及的却是史冀。他将语言组织得极为慎密,措辞极为小心,大概意思是说:我李不伟在世上最信任的朋友,便是丞相的儿子史冀将军,如今史冀大哥远在万里之外,我甚是挂念。丞相如今身体抱恙,史大哥又不在身边,世侄本该替史大哥尽些孝道,无奈皇命难违只好随军出征,但是在这段日子里,无时不挂念着丞相与红袖姑娘。等史大哥回到大宋之后,我二人定会携手共进,绝不负了丞相的期望。 其实讲到期望,李不伟也不知道史弥远心中究竟做何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完颜洪秀的死既然能给史弥远带来如此大的打击,那么在史弥远眼中,众子女中他最珍爱的必定是史红袖。但李不伟却想得更多更远,又在信中写了史冀归来之后自己的打算。写完这些,他心中忐忑不安,生怕信中的内容被别人看了去,生出不少误会,自己又重新看了几遍,做了些修改,最终定了稿,这也是他写得最为艰难、最为谨慎的一封信。李不伟最后一次看了自己写的这封信,心中想道:丞相是个明白人,他必定能猜出我到底要说些什么,也明白我现下到底有什么顾虑,更明白我日后的打算。此事于公于私都是有益无害,丞相理当支持我才对。 …… 到了九月二十六这天,徐州城内的各种设施已建得有模有样,有线发报装置正常运行多日未见故障,李不伟出行也重新坐上了平稳的四轮马车,晚上也有了电灯照明,这一切显得极为舒适。然而他也知道这种好景不会太长,因为城外的几万大军,每天在闲着吃饭。倘若再不发兵北进,即使朝庭不责怪,他与赵范也待不下去了。等到徐州的太守抵达之后,也是他与赵范继续挥师北上的日期。 对于战争胜利,朝庭早就做了万全的准备。只要前方攻打下一座州城,马上就会有官员与士兵从江南调来任职。对于江北城市的驻守,礼部与吏部早就做了安排。北伐大军向北推进,处于最前线的位置,这支强大的军队后方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因此驻守的官员与武将通常只带数量不多的士兵。越是往南的州县,驻军就越少,而那些重要军事工业基地,驻扎的士兵就多一些。然而等到大军向北攻打得越远,这些地方也就越安全,驻军数量也会逐渐减少,多余的人员也会重新调往更北方的州县。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第二天,新任太守便抵达徐州,随同前来的有三千名士兵,以及实验室派来的七名技术人员。 就在赵范做出最后的行军计划前,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原本在黄河沿线攻打金国的蒙古军队,全部调往了中都,同时又有重兵把守在真定府、大名府、东平府、益都府、济南府。如今,中都以北的蒙古军队约有十四万,算是周边驻防的兵力,总数竟然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李全的大部队在莒州一带,是战是和还未有结果,但山东境内的东平府、益都府、济南府,这三处的蒙古兵力已达到了九万人。蒙古大军从未在这里集结过如此多的军队,但消息又不会有误。难道蒙古真的准备在金国的旧都—中都,与大宋展开第一次决战么? 本书QQ群,见书的简介部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