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 建宁遗事 (第3/6页)
孩,两个人对望一眼,忽然一起笑了。注2 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孩子和我其实一样,他身边的这个小女孩是他的妻子。我忽然很具恶趣味的遥想当年自己也能如此,不过和我的银铃佩儿二人早早在一起作夫妻或许对我更不利。从银铃提到的种种情况来看,这两个小丫头小时候对他们的夫君似乎都缺乏必要的尊重。 又想到要是我和他完全一样,或许佩儿十四岁的时候就带着十岁的我在襄阳大街上走了,而银铃亦可能在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就永远离开我。心中暗自庆幸,若不是那个十八年之约,我和银铃可能真的就会天各一方,惟宇茫茫了。 在他们家门前稍远处停下,看着他们在门口转身向我致谢,最终进去并关上大门。院内坐着一个中年的妇人便站起了。原本她似乎正在院中缝补着一个成年男子的衣衫,关切地听完孩子们的回报,朝着院墙外张望了一下,看见了外面远处的一个穿着怪异的长汉,便朝此人低头欠了欠身为礼。而此人却一直在掩口咳嗽,只能不住点头。 虽然草屋破旧,院墙矮破,但是看着还算整洁。虽然窘困,但一家人似乎都会一直带着笑。想着那小孩和他母亲的礼数和话语,这家很可能是家道中落,困居于此。那家父亲怕是在服着兵役或者徭役未归,靠着母亲帮别人缝补衣衫,加两个孩子捡取散落谷粒为生。 心中盘算着如何帮助他们,想起老爹以前帮人的方式,总觉得给钱不合适。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可那孩子还太小,一时盘算不定,便想着先去市看一下。 城内就一个市,偏在城中之西,应是为了早上开市之时阳光便能晒着这里。由于这段时间围城,现在除了西城门,其他城门一概紧闭。西城门也还没有让普通百姓进出,所以市里基本没有什么叫卖。只有几家邻市的大铺子还开着门,不过也没有什么客人。 真正的买卖只见到米铺中一个壮汉扔了一口袋钱在案面,说五百钱买米。铺子里的人一个个收检,很是仔细,还退了几十个,说不能收,最后只算得了四百五十三钱。那人问为啥不收。铺子里的人回说,那些钱被人刮损取铜得太厉害了,五字左右上下笔划都不连了,铢字“金”边都快切没了。无论这边如何解释,说什么自己收的也是这样;那边也说什么都不收,说自己收了花不出去。最终争论了半天还是买了两石粟米,那买的居然还哀求着让多给点,那铺子里的也算好心,用手捧了一把倒在买的那人的坛子里。 粟米在荆州和交州都没见过,不过,在洛阳东市似乎也要三百钱一石,而且似乎还算是便宜的。这里被围这么多天,米价倒便宜得有些让人不解。 那人居然还是有些不开心抱着个大坛子转身出来,口中抱怨着,还夹杂些脏话。忽然看见门口的我,开始显得有些奇怪,听得见他在我背后还喃喃自语:吃军粮的来这里做甚? 里面那人本来正在拨弄着他的算珠(算盘在汉代的一种形式,算珠和现在的算盘类似,不过是球状,搁放在特制的凹槽内)余光中瞅得人来便问我要买什么米粮?听我没有回声,抬眼注意到我身上的衣裳便开始有些迟疑,又问军爷来这里做什么?而我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在问我什么,只是看着很多草席竹篾围成的垛垛中有着各种样的米,其他倒也常见,甚至还有某州稻,某郡黍,某县梁米这样的优等货供。只是还有些上面贴着个“库”字,旁边挂的木牌上也在有粟和库粟。不仅粟,谷黍稻也有库谷,库黍,库稻之类。凡带库字的都便宜得很,多数只要二百多钱一石,这着实令我不解。 那小厮有些不知所措,一再问我所来何事,我终于醒悟过来,便问他库字何意? 此人傻笑,似乎觉得我这问题很傻。看我一脸茫然,终于也醒悟过来:军爷不是本地的? 我点头:怕过几天就得开拔回去了,咳咳。现在就等那些个还站不起来的兄弟们赶紧恢复些,至少能用车载回去。这不,闲得无聊,咳咳,在营里快憋出病来了,就出来走走,家里也种地,地还不少,过来随便看看。 心中有些得意,深感自己编瞎话很是有一套,自己听着自己说的都差点相信了。 他这才恍然道:这库便是这里军库中之陈米,每年调拨而来各种军粮贮于此地军库粮仓。这么些年,此地无重大战事调拨事务,便有大量往年陈米并未动用,而库房又调来新粮,原来的又满了,故而便会将陈米售于粮商酒肆。 我也恍然:怪不得经此围困,此地百姓倒也安定。 那小子忽然有些骄傲:不是额说大话,额们这里至少饿不死人。实在没事情干,只要有膀子力气,晴天到军营外门口抄着手背转身蹲在那里,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让你去做些事情。舂米,洗衣,垒墙,夯土,每日按照活轻重一二十个直到二三十个钱还是有的。再不济,让自家半大不小的孩子趁着运粮车进出,沿路捡点散落谷粒,就够活命了。要这样真的饿死了,那真是二愣子上刑场——没得救了。 我笑了笑,又咳了几声,忽然加了一句:为何去捡米的要让孩子去? 军营重地,哪能让大人随便进出。那些去军营找活干的都要抄手背身蹲在外面,何况一路走进去?被抓了充军怎么办?要是不充军倒更可怕,直接当刺探情报之贼人,以军法诛,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是孩子,呃,自家女人也行,只要她二杆子男人不怕军营里那些个……哦,没事,没事。 他注意到我也是军士,至少看着象军士,虽然衣服穿的方式看着有些怪,但怎么说还是像的,在我面前说军队的坏话,明显有些找不自在的意思。而且我似乎总在他说到的紧要处咳嗽,似乎要提醒他,他自然警觉了。 我当然不是为了提醒他,是因为受伤,胸口有些痒痒,好像肺里总是有东西需要我咳出来似的。 不过无所谓了,我知道我们的军纪有些地方不好。既然只是我听到了,记着以后想着怎么改就是了。说的人也没有错,本身做得不好,还要怕别人说么。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觉得我全身上下这身衣服是我看起来的最大的毛病,却没有人提过,看来在他们眼里我身上的衣服并不算不好。 当然这一点我想错了,我刚出门,没有走远,就听得屋内另一个声音小心翼翼却不住吃吃笑问道:“这二瓜子穿的什么,他是个甚兵?” 另一个说道:带荆州口音,怕是外八军里的二蛋子新兵。 不过这个错误算不上很严重,虽然有些伤自尊心。而且耳朵好有时也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市另一边的出口拐角就是一家酒肆,门口的垆上排列的酒坛,楼上的悬帜上书的“扶风醇”都显示了它的身份。(《韩非子》中曾经讲述酒旗这个东西,用的字眼就是“帜”,在外储说篇,说明至少战国时候宋地就有酒旗这个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