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_重铸辉煌长江级战列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铸辉煌长江级战列舰 (第2/2页)

额外支付了不少的“违约金”(建造工期延长,主要就是海军的建造经费不到位,而不是船厂没有建造能力)。不过横向比的话,这就算不了什么了。

    当时,英国海军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建造周期为57个月与60个月。美国海军“西弗吉尼亚”号的建造周期为31个月,“马里兰”号与“科罗拉多”号的建造周期为51个月。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建造周期为44个月。法国海军的敦刻尔克级建造周期为53个月。显然,除了“西弗吉尼亚”号之外,其他各舰的建造周期都比长江级多得多。

    当时,“西弗吉尼亚”号是美国按照条约规定额外建造的一艘战列舰,而且其拨款早在战争结束前就已到位,所以建造进度比两艘姊妹舰快得多!

    所谓“慢工出细活”,漫长的建造周期也让帝国海军获得了两艘足够强大的战列舰。

    当时,很多原本没有计划采用的新技术与新装备都被用到了长江级战列舰上。

    比如,长江级原本安装南海级的五十年型主炮,在其建造过程中,基本尺寸数据相差不大的五十六年型400毫米舰炮顺利为世,结果海军不惜重金,直接为长江级订购了十六门该型舰炮。

    相对而言,五十六年型400毫米主炮重点改进了火炮的内部结构,比如采用容积更大的药室,采用更好的炮膛,并且改变了膛线的结构与缠距,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只是,当时还没有人考虑采用重型穿甲弹,所以五十六年型400毫米舰炮仍然不能使用后来研制的重型穿甲弹。

    另外,长江级原本计划采用在南海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五十二年型锅炉与蒸汽轮机,后来随着五十五年型锅炉与蒸汽轮机顺利研制成功,长江级的动力系统有了很大的变动,并且使其速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些,都是可以看做是“延工”带来的好处。

    可从长远看,这也有负面作用。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现役的各艘战列舰都返回船厂进行了大修与大改,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长江级也不例外,只是两艘战列舰的大改并不彻底,结果性能提升相当有限,使其难以与后来出现的快速战列舰匹敌。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条约型战列舰”,长江级的性能绝对是超前的。

    标准排水量:35400吨,满载排水量:38200吨,最大排水量:43700吨;总长:212米,型宽:33米,吃水:9.1米;定员:1675人。

    锅炉:4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五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4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6.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2节。

    主炮:8门五十六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4×2),副炮:12门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6×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350-400毫米,装甲隔舱:200-250毫米,甲板:120-180毫米,炮塔:300-47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300-470毫米。

    从这些数据上看,长江级的设计重点是防护与速度。

    很多人会认为,长江级的火力并不比南海级强,实际绝非如此。当时长江级采用的400毫米标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要比南海级采用的400毫米穿甲弹高大概20%。这一点,足以在海战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长江级比南海级多出了近5000吨的排水量,其各项性能中,除了防护性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之外,其他都无实质性的提高。

    实际也并不是如此,长江级多出的近5000吨排水量,几乎全都用来优化内部设计了。

    比如,长江级的四个动力舱是分开设置的,而且用装甲隔舱保护了起来,这大大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生存能力。不说别的,在今后的海战中,这一设计必然产生巨大的作用。另外,这一设计也被确定为帝国海军后来各型战列舰的标准设计。

    同样的,长江级的结构优化设计对提高整体防护能力,特别是帝国海军战列舰一直比较欠缺的防鱼雷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说白了,帝国海军绝不会用仅有的配额弄出两艘人模鬼样的战列舰出来。

    可以说,长江级代表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高设计、技术与建造标准。直到后来的快速战列舰出现,长江级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