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三十二章 铁杆汉jianian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铁杆汉jianian (第1/2页)

    看罢洪曜的书信,永历真没有想到漕帮的后台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洪承畴,不得不让永历忽然想起一对对联来: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是后人将洪承畴自己所写的对联修改而成,讽刺他先为大明重臣,却投降满清,有负大明皇恩,甘为满清走狗。

    对于洪承畴,永历自己的理解是,洪承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员能臣,不过只是对内不对外,对内无论是在前期为大明剿灭农民军,还是在后期为满清剪除大明余患,都做得有声有色,颇为能干。但是对外,“松山一战”贪功冒进,致使大明最后的精锐丧失殆尽,山海关外重镇尽数丢失,又叛降满清,成为最“铁杆”的汉jianian。

    也许有人说洪承畴不得已而为之,甚至说他是为了天下百姓不遭生灵涂炭,只能忍辱负重,委身于满清,后又广施仁政等等。却没看到是他投降在先,后成为满清南下的马前卒,为了满清镇压汉人的反抗不遗余力,而他所提的各项政策也不过是为了稳固满清的统治,正充分体现出了他一副“汉jianian”的嘴脸。

    永历并不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做漕帮的后台,不过听了黄宗羲的分析后,才算心里有了些明悟。

    黄宗羲的解释是,当年洪承畴配合多尔衮和多铎进攻南明,而此时的漕帮的总舵还在扬州,总舵主是蒋令公,后来多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八日”,漕帮在抵抗中损失惨重,差点就全军覆没。帮主蒋令公侥幸逃脱后,去了当时的南京,不想南京也随之被满清攻破。

    传说现任的漕帮帮主燕行天当时是漕帮在南京的分舵舵主,在蒋令公逃到南京后,掌握了漕帮的大权,在新任江南总督洪承畴的拉拢下,投靠了洪承畴。在洪承畴的扶持下,漕帮才渐渐恢复了元气,就是在洪承畴的建议下,满清朝廷免了漕运税,等到洪承畴任满,又在他的建议下,燕行天将总舵搬到了天津卫。

    当然以上都是传言,事实还需要考察。现在燕行天亲自到江宁求见自己,到底是见还是不见?如果他的靠山是洪承畴,那么付君义又持何态度,为什么以前没听付君义提起过这件事?

    付君义不该有什么问题,否则在天津卫知道自己是永历皇帝,不赶紧向满清朝廷通风报信,即使自己是假的,也算是大功一件。付君义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还是心向大明的,不然也不会和鲁中山暗中投向自己。

    既然燕行天和付君义一起到了江宁,那就去看看燕行天到底想要干什么,付君义也肯定带来了鲁中山的消息。还有两江总督要的那一万支火铳,已有两个月多了,山上的铁匠营也应该造出了一些,不如一并带去,好再套回点银子来,金璃虎给的那五十万银子上次分给五大军团,自己是一毛没留,现在估计山上又快没钱了。

    永历龙体欠安,便打算休息几日,等身体恢复差不多了,再启程去江宁。

    本来众臣对于万岁爷不辞而别都颇有微词,尤其是耽误了册封太子的事情。

    翰林院的翰林们在经过数日的争论后,终于在顾炎武的逼迫下,达成了一致。按照大明皇帝的谱系,皇子姓名中间必须占一个“慈”字,而且第三个字还要是火字旁,于是便给大皇子和嫡皇子分别起名叫做:朱慈烁和朱慈烜。

    “烁”字出自《周礼·考工记·总敍》——“烁金以为刃”,意思是让大皇子削铁如泥般坚韧;至于“烜”出自《诗经》中的《尔雅》中的“赫兮烜兮,威仪也”一句,含义是显赫、卓著,预示着嫡皇子的威严和尊贵。

    两个皇子的名字起好了,为了搪塞众臣之口,说嫡皇子还不过百天,如何能立为太子,有些早了,不如等到一周岁再行册立大典。众臣们听后,也觉得有理,立一个不过百日的婴儿为太子,确实也有些cao之过急,于是此事就此搁下。

    永历只是感染风寒,但心念诸事繁琐,尤其是江宁那边还有急事需要处理,便在静养两日后,安排启程去江宁。

    李定国和黄宗羲等人担心永历的身体,本想劝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