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两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两路 (第2/2页)

云两人随军,至于李虎和王紫山则留在南昌,李虎任南昌城守将军,王紫山升任南昌知府。

    王紫山不过二十二岁,却有些少年老成,永历不过见了两次面,便感觉这位年轻人聪明睿智,加以栽培,日后必成大器。至于他是怎么年纪轻轻就坐上了正六品的南昌府经历,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这是在四年前,满清康熙初年,为了庆祝新君登基,特意加恩举行了一场科举,没想到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少年才子”王紫山一举高中三甲进士。

    正好江西抚州的崇仁县出缺,王紫山便出任了崇仁县知县。三年以后,崇仁县政通人和,王紫山颇得百姓拥戴。去年王紫山三年任满,在其父亲好友抚州知府原可定的举荐下,升任六品南昌府经历。

    按照王紫山如此快的升迁速度,若干年过后,能进京做阁部大臣也未可知。但是王紫山虽然考中的是满清的进士,心里装的却是大明的江山。他小的时候,在祖父淳淳教导下,对故国大明心怀留恋,恨不能早生几年,为抗击满清做出一番事业。

    参加满清的科考,也是父亲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还没真么想到中了。如今大明的永历皇帝“神奇”地出现在江西,在父亲好友黄宗羲的劝说下,王紫山联络了知交好友周鹏、李虎、马云等人,这才在南昌城内发动“兵变”,夺取了南昌,献给大明皇帝。

    此时王紫山已经自告奋勇去了赣东,南昌知府一职对于他来说可能有些重了,毕竟还是年轻人,可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这个重担还真得他来扛。

    留守南昌的明军不能太少,还是在“留辫不留头”的强令下,凡是剪掉辫子的绿营官兵,都归入大明的军队。不剪辫子的,也不为难,除了一些“铁杆”的汉jianian外,全都发给遣散银子,让其自谋生路去。

    永历的政策是对绿营兵仁慈,但是对八旗兵就不会这样了,杀掉他们吗?不,永历对他们也很仁慈,按照永历的想法,这样就太可惜了,不如把他们都看管起来,而后派往矿山进行“劳动改造”,这可是最好的“人力资源”。

    又是一番整编,大部分绿营兵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的军士。五千绿营兵共有三千加入大明的军队,其中军官就多达上百人。这三千人一共编成三个营,各级主管仍由周鹏他们任命。这三个营,留下一个,和明军的四个营作为南昌的守军,另两个营则随军出征。

    用人不疑,对于“投诚”过来的军队,还有各级军官,永历必须给予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大明的兵力不足,偌大的地域需要占领,与清军打仗更需要战士,如果先征兵,再训练的话,耗时太长,明军都拼光了,新兵也未必能训练的出。所以直接改编绿营兵,为己所用,是当前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可以迅速的补充明军的兵力。

    但是战争中,士兵的消耗是很大的,另外绿营兵得素质,虽说在满清初年,还是可以的,但要跟新式明军比起来,就差得远了。为了组建新式军队,永历下旨在大明治下的个府县,马上进行征兵,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同时提高士兵的军饷,以求征召更多的士兵。

    “抓丁”当兵,永历也不是没有想过,甚至靳统武、廖文希等人也提起过,但是永历认为,“抓丁”是强迫的,没有参军意愿,战力会成问题,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采用这种方法的。

    按照黄宗羲的意见,明军不能再向北进发了,另外永历等人也估计到九江肯定也得到了南昌的消息,应该已经快马向北京报信了。

    既然九江方面可能有了准备,那么就应该绕过九江,继续向长江下游进发。向东北,经过景德镇,直奔北方的池州,攻下池州,沿长江继续东进,即可抵达江宁。

    还有一条路,是翻越黄山,走山路抵达宣城,过宣城后,就是江宁。

    以上两条路,永历还是准备按照原计划,走长江沿岸这条路,先取池州,次取芜湖、当涂,而后进攻江宁。至于第二条路,则派出三个营,由李嗣兴和马云率领,翻山越岭,向江宁进发。

    从时间上算,走山路需要耗费时间太多,而且还有攻打宣城等几个县城的任务,所以当他们抵达江宁附近的时候,明军主力应该也快到江宁了。

    当两支军队会师的时候,就是攻打江宁之时。

    (昨天没更新,今天更新了,又是不好意思。如今当爹不容易,大家体谅点,等到暑假的时候,我时间宽裕了,肯定保质保量地更新。

    求点票,推荐票太少了。在这里特别感谢同袍梓儿、武悼华夏,还有一直支持我的朋友,祝你们好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