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三十一章 战前定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战前定策 (第1/2页)

    南京城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肃反打黑行动”,将城内的所有地痞无赖扫荡了一遍,使南京街面上再也见不到招摇过市的混混,至于聚众闹事,打架斗殴,欺负老百姓的事情竟然基本绝迹了。

    经过侦查审讯,在廖文希的严刑逼供之下,隐藏在混混中的“天地会”会众大多都招供了,然后顺藤摸瓜。再将南京城内“天地会”的分舵查清楚后,原来他们的分舵就在距离皇宫不远的“孔庙”。

    接着一场“大搜捕”开始了,在廖文希的设计之下,由变节的会众先假传舵主开会的旨意,当会众到“孔庙”聚齐以后,再围而捕之,将南京城内的“天地会”会众一网打尽。

    南京城内的“天地会”分舵被清除以后,永历又下令继续在苏浙赣三省进行“大肃反”,因为郎廷佐乃是内阁大臣,琐事众多,所以永历将此项任务交给廖文希单独掌管,至于干纹和方美玉,一个身居要职,另一个则另有任用。

    永历的旨意颁布下去以后,廖文希请示是否可以仿照“锦衣卫”,另行组建一套人马,也好在三省之内进行“大搜捕”。

    本来“锦衣卫”是由指挥使同知张迪掌握,但张迪在济宁负伤,回到扬州后,因不宜移动,便留在城内,如今扬州城被困,他就没能渡江回返南京,而南京的“锦衣卫”一直由他的副手掌管。

    永历心想:如今再建立一个类似“锦衣卫”的机构,不就等于再建立一个“东厂”吗?有了“锦衣卫”,再建“东厂”,弄不好将来再出一个“魏忠贤”,这可使不得。

    所以永历并没有同意廖文希的请求,不过为了达到“大肃反”的目的,永历下令从原来南京城内的“锦衣卫”中抽调一部分,再由军中选派一些人,临时组成一队人马,就由廖文希统领,负责清剿江南三省的“天地会”余孽。

    永历养病期间,江北的战报如雪片般飞来,让永历看了揪心不已。江北清军在接连战败以后,穆里玛竟然又向北京请求救兵,清廷在鳌拜的把持之下,立刻又从最近的山东调集了两万绿营,顺着运河南下,还有两天便要抵达扬州。

    如果山东的两万绿营兵到达扬州,扬州城外的清军兵力必然得到增强,而扬州城内的明军已经坚守月余,即使在靳统武率军北渡增援后,总兵力也远低于清军。

    经过一个月的厮杀,据报明军战损两万左右,负伤竟然高达四万余人,可明军的总兵力也就八万余人,另外还有至少两万余扬州百姓被清军残害。

    当然清军损失更加严重,估计战死五万,负伤不计其数,其中竟然包括一万余八旗兵,自从满清兴起,除了袁崇焕指挥的宁锦大战外,还没有那次战役能让满洲人如此吃亏。这也是为什么清廷火速从中原各地抽调绿营兵补充给穆里玛的原因。

    此时,扬州成了名副其实的“绞rou战场”!

    “不能再等了”,永历心急如焚,将李定国、黄宗羲、郎廷佐、方以智、干纹、乔贵乐、毛八重、邓宁等召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江北战事。

    永历先说道:“诸位可能都看过战报了吧?如今扬州吃紧,需要尽快渡江支援北岸,不知诸卿有何见解啊?”

    李定国接话道:“湖南大部归属于大明,只是湖北的李国英拥兵数万与姚大榜在常德以北对峙,虽有******自陕西南下支援,但短时间内不会对湘鄂之战有所干涉,江北扬州现在是最要紧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打好这一仗,江南半壁既定,至于吴三桂、尚可喜、郑经他们便不再话下!”

    众臣闻听,纷纷点头,全都明白,清廷夺取天下后,一直在裁减军队,尤其是绿营兵和蒙古兵,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全国才八十余万,却要防卫偌大的华夏,兵力捉襟见肘。但满人清廷从来不相信外族人,宁愿“自废武功”,也不愿增加国家军队数量,更谈不上训练强兵,所以从清廷入关时候的“兵强马壮”,落到了现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

    而正因为清廷的如此“窘境”,才使大明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今永历手握江南四省,总兵力已达二十余万,虽然与清廷还不足以势均力敌,却也有一叫短长的能力。

    黄宗羲早就定为内阁首辅,他说道:“此次清廷派军南下,可算是倾国之力,不但有满蒙联军,而且中原的绿营全被调动起来了,还有福建、广东、云南等地的清军全都自顾不暇,如今只要将围攻扬州的清军消灭,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只是现在南京的军队大多已派往扬州,南京无兵可派,重新募兵又来不及,所以增援江北之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