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章 国立大学 (第1/2页)
推荐一个淘宝天猫内部折扣优惠券的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每天人工筛选上百款特价商品。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省不少辛苦钱。 新“军功制度”推行下去以后,虽然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但是却立刻得到了广大明军官兵的欢迎。现在的大明军队中,从上到下,无不想要得到“军功章”,那可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可是“军功章”不会轻易给予任何人,必须要有相应的战功和上级长官的推荐评定,故此要想得到“军功章”,首先就得在战场上立功才行。 满清官场上有一句话,叫做:“用你的人头染红我的顶子!”如今这句话,在明军这里就改作:“用清兵的人头,铸造我的军功章!” 自此以后,明军官兵作战更加勇敢,越来越多的人因功被授予了“军功章”,而“军功章”被授给官兵后,除了代表荣誉和奖励,同时也代表明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 而这一切的首倡者,大明永历皇帝又一次震撼了群臣,无论是黄宗羲、还是郎廷佐、方以智都被皇上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了。不过永历一向如此“神奇”,群臣们经过短暂的震惊后,不久就平静下来。 但是永历却在不久之后,又抛出了几个议题,让群臣们又接二连三地震撼不已,甚至全都感觉自己的脑袋已经跟不上皇上的思索的步伐了。 大明还都南京以后,曾经有儒生群起上疏,请求重开科举,同时也向朝廷建议重建国子监。 国子监和太学一样,都是大明朝廷的官学,主要以培养官僚子弟和贵族子弟为主,当、武生,学业主要以四书五经和武略为主。一般情况下,国子监的学生有一定特权,比如可以求见任何朝廷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并没实权,而且毕业后,大多还需要经过科举才能入仕做官,只有少部分优秀的,经过国子监祭酒推荐,朝廷可以直接任命做官,不过官职都比较低微。 儒生们请求重开国子监,大臣们也有这个意见,随着江南的稳固,各地主政官和军团长们的家眷都来到南京居住,比如黑山、蒋飞虎、张水蛟、周鹏、岳岐山的家都搬来南京,由永历下旨在城内西北角,按照爵位和官职修建府邸。他们子弟也大多来到南京,也到了进学的年龄,虽说他们也可以在家里请私塾,但是永历并不相信私塾的教育,毕竟那些教书先生们教的都是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再无新意。 既然有贵族子弟要入学,南京城内的平民子弟也要读书,不如就开辟一个大一些的学校,将他们都收拢在一起,请各类教师进行教导,先打下基础,最终为大明的未来,培养栋梁之才。 永历可不想建立学校后,只收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孔子有云:有教无类!学校就应该是开放、公平、合理的教育机构,而不是只给某些特权子弟服务的,所以永历打算建立各种学校后,一定要面向全民招生,决不允许有“贵族学校”存在。 还有国子监和太学是高等级的学府,招收的都是年纪较大,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学生,那些年纪小的,刚到入学年龄的孩子怎么办?难道要留在家中,或者进私塾吗? 既然要建立学校,不如就将各级学校建的完整些,而且成阶梯形式,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不过如今大明四处征战,财力也有所不足,教师的也需要进行培训和选拔,不能一蹴而就,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全”。只能先在南京成立几所学校,作为试点,而后等国家安定,财力富足的,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个时代的华夏还没有初级学校,只有私塾和小型学堂,教的也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培养出的学生有真实才能的并不多,酸儒和自私小人倒是不少。所以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而永历的设想就是在南京城内各建立一所小学、中学和大学,以此来开创华夏教育的新气象。 按照永历的设想,制为三年,制为五年,大学学制为三年。如此设定,是为了照顾招收的平民子弟,寻常百姓家送子弟上学,也许只是为了能认字数数而已,未必就是为了求取功名,而且贫困的人家希望孩子早点去学手艺,好养家糊口,不想,也没有条件继续攻读学生,故此小学才设定为三年,主要进行基本的读书写字教学。 中学为五年,这个阶段的学生要学习很多,主要是为了将来继续进学,或者直接入职做工做准备。虽然也属于基础教育,但是所学的更加广泛,除了儒家必修的“经史子集”外,还要学习君子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尤其是“射、御”这两项强身健体的内容,永历特意下旨,必须加以重视,不得废弃,要选拔品德高尚、身怀武艺的人为教练,教导学生们练习基础的入门功夫,以强身健体。 至于大学,永历现在还不想细化分科,如今可没有那条件,华夏的科学水平并没有到达相应的层次。大学的建立是与思想启蒙同步的,而华夏国人总体的思想还很落后,甚至说是愚昧无知也不为过,如果贸然对建立各类学科大学,比如政治大学、经济大学,估计老百姓都不会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只能先建立一所“包罗万象”的大学,然后再慢慢地改变国人的思想,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加快科技的进步,而后才能真正的实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永历下旨。由大明户部拨出俩万两白银,又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挤出一万两,就在皇宫北侧,原来的满洲步兵都统衙门,将其改建为新“大学”的校址。这里在二十年前还是大明的陪都皇宫,不过在清军过江后,变成了满洲步兵都统衙门,由一个都统率领数千满洲兵驻扎于此,紧挨着两江总督衙门,监视震慑的意味很足。 现在南京的大街上再也见不到耀武扬威的满洲兵了,满洲步兵都统衙门也荒废下来,本来有大臣向永历建议,将此地重新扩进皇宫,但是永历没有同意。 永历认为原来的总督府改建后,足够自己和子孙后代用的了,再说自己也不想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要那么大的皇宫干嘛?不如将这块地留着,建成华夏第一座大学,作为培养将来各种人才之所,岂不美哉? 有了大学,永历也不想将国子监废除,国子监还有留下的必要,就是将会作为官员培训的机构继续存在,还有将来那些中举的士子们,不能直接授官,而是要在国子监经过短期学习后,才能做官。这是必须的,永历更不想自己将来的朝廷中有些浑浑噩噩的“书呆子”。 一个月后,经过重建和翻新,由五个大院组成的大学和国子监建成了。国子监紧挨着大明皇宫,由两个院子组成,前院是教学课堂和办公的地方,一共有三个大堂和一百三十六间房子;后院是未来的进士们休息和运动的地方。永历特意下旨要在后院预留一个大cao场,将来高中的进士们要在那里接受“军训”,或者直接到军营中训练,反正进士们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国子监的右边就是新大学了,这里占地最大,有三个大院子,分别是教学场所、起居场所和实cao场所,一共有五百间房子和两个巨大的cao场,足可以供六七千人学习和居住。 新建的大学由永历命名,并且亲自提笔书写校名,叫做:“大明国立南京大学”。本来永历想亲自当这个大学校长,但是方以智毛遂自荐,非要担任这个大学的“祭酒”,也就是校长,扰得永历没有办法,只好让贤。方以智学富五车,又高居内阁大学士之位,让他来做大明首个大学的校长,也算是名至实归。 此外,永历又下旨在城内修建了一所可以容纳一千名学生的中学,还有一所千人小学,并且让方以智选拔教师和任命其主管校长。由于这是大明朝廷官办的学校,故此除了教师以外,校长等主管都由礼部和吏部出人担任,而且官职都不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