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零三章 东印度公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三章 东印度公司 (第1/3页)

    推荐一个淘宝天猫内部折扣优惠券的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每天人工筛选上百款特价商品。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省不少辛苦钱。

    鳌拜被小康熙设计擒获,与此同时,多隆带领禁卫军也将等在太和殿外的班布尔善、马迩赛等鳌拜同党全部捉拿,而后小康熙亲自下旨,宣布北京城内戒严,接着多隆坐镇“步兵统领,派兵将鳌拜和其同党的府邸抄家,将其子女家眷全部关进大牢。

    第二天,小康熙下旨宣布鳌拜的八条罪状,将其一伙定为“叛臣逆党”,判决鳌拜“大辟”之刑,而班布尔善和马迩赛等二十余个骨干同党则是“凌迟处死”。不过小康熙并没有赶尽杀绝,对于鳌拜和他同党的家眷则网开一面,除了男丁充军宁古塔外,女眷全都放归家里。

    永历是十余天后知道的这个消息,这个时代没办法,就是信息传输的太慢,这还是张迪马不停蹄送回来的消息,不然按照正常速度,北京传信给南京,至少得二十天。

    当永历听完张迪的叙述,惊讶的目瞪口呆,众臣们看到,还以为是万岁爷惊讶满清小皇帝雷霆万钧的手段,但却不知道永历的心中另有想法。

    按照永历的另一世的记忆,康熙擒拿鳌拜应该是在康熙八年,可是现在才康熙六年,这还相差两年呢?难道提前了?

    永历想不通,只能归结到“蝴蝶效应”上,自己穿越而来,满清的历史发生了改变,半个江山又重回大明之手,而带来改变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这个穿越而来的大明永历皇帝。既然自己能够引起大明的历史发生改变,那么随带着小皇帝康熙就不能提前动手吗?

    想到这里,永历反而释然了,但是也能看出小康熙确实不凡,他设计擒鳌拜的手段,也许有韦小宝参与,但事后的处置,肯定出自他一人之手。

    “这招太高了!”永历大呼。

    本来按照另一个世界的历史,康熙是不会处死鳌拜的,而是将他囚禁至死,但是这个世界中,康熙却把鳌拜处死了,但又放过了他的家眷,这就显出小康熙的高明之处!

    永历设想:小康熙借用鳌拜的人头,竖立自己的威信,然后释放鳌拜的家眷,以显示自己的仁慈大度,鳌拜是镶黄旗人,而镶黄旗在八旗中实力雄厚,小康熙这是在收买人心,这招还不高明吗?

    “看来小康熙将是朕的劲敌啊!”永历小声地叨咕道。

    永历心道:如今满清形势不妙,黄河以南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势力范围,满清在关内只剩下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还有云贵的一部分,军队也只剩下四五十万人马,局势糜烂如此,康熙需要时间重整旗鼓。

    再说他才十四岁,在永历眼里,就是一个孩子,和自己斗,还差得远!不过张迪说清廷已经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勾搭上了,这可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永历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知不多,但是却知道这家名为“公司”,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无恶不作,从头到脚都流着脓血的,邪恶的、集团化的军事贸易组织。它有英国国王做靠山,具有英国官方性质,是英国向全世界扩张的马前卒,除了正常的贸易外,他还依靠武力夺取殖民地,掠夺当地的财富。

    后来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罂~粟,而后制成鸦~片,贩卖到华夏,掠夺华夏财富的同时,还毒害华夏百姓,是华夏开始沦落成半殖民地的首个罪魁祸首。

    现在东印度公司来了,永历不知道他们怎么与清廷勾结上的,但从张迪带回的情报上看,双方已经达成协议,那就是东印度公司支持清廷反攻江南,而作为回报,清廷将琼州岛半租半卖给他们。

    永历清楚地知道现在所谓“远东”的形势,此时的马六甲在荷兰人的手中,菲律宾群岛则被西班牙人控制,而葡萄牙也占有澳门一地,只有英国人在远东没有地盘,这也是他们迫切想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东印度公司将琼州岛得到,英国便等于再远东有了立足点,无论是对他们的对华夏贸易,还是扩展殖民地,都有莫大的好处。

    可是让永历更担心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其他欧洲列强的殖民组织相比较,它更加无耻。华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国度,对外并没有太多需要,而东印度公司为了打开华夏的国门,改变以往的贸易逆差,赚华夏人的银子,竟然不惜将毒~品伪装成“福寿膏”卖给华夏人,造成了华夏近一个世纪的衰落。

    这才是永历最担心的地方!还有一点,永历不知道这份文件还有没有效,因为这份协议毕竟是清廷在鳌拜当政时签订的,现在鳌拜一伙已经覆灭,以康熙为代表的帝党多半可能确立了统治地位,那么被另一个世界誉为“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会不会继续承认这份协议呢?

    当永历对黄宗羲、郎廷佐、方以智等内阁大臣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三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虽然清廷和东印度公司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是康熙会继续支持这份协议,并且与东印度公司展开全面的合作,以图削弱和打倒大明。

    对此永历很好奇,就连郎廷佐也如此说,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清重臣,那么他又如何理解的呢?

    郎廷佐只用一句话,回答了永历。

    他说道:“不是自己家的东西,何必珍惜!”

    也许郎廷佐最能理解清廷统治者的心理,就是永历其实心里也明白,就算是堪称“一代大帝”的康熙也有让人费解的地方,甚至是污点。

    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