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零六章 消极避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 消极避战 (第1/2页)

    推荐一个淘宝天猫内部折扣优惠券的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每天人工筛选上百款特价商品。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省不少辛苦钱。

    就在永历准备去湖北的时候,第二军团自贵州送来军报,黑山、马云领军进入贵州后,立即与等在黔南的刘震部明军会合,而后两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通往贵阳沿途的各县,最后全军强攻吴三桂在贵州最后的据点——贵阳,只用了三天便将其拿下。

    贵阳一战,将吴三桂的两万军队消灭干净,此消彼长,据估计吴军现在仅剩不到五万人马,此时赫赫有名的平西王吴三桂也已日薄西山,只能窝缩在昆明苟延残喘了。

    在战报中,第二军团的下一步计划将是联络滇西的阿桑妹,为进攻昆明做准备,此外黑山和马云还向永历请示如何处置云贵各地二十八家土司。

    永历穿越后,曾经在云南呆过一段时间,皇妃之一的阿桑妹就是滇西彝人的土司,他知道云贵一带,除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众多,各自都有居住的区域。这些地方,多数都由世袭土司掌管,土司掌有当地的军政大权,有的地方甚至与外界泾渭分明,如同国中之国一般。

    大明自太祖皇帝赶走蒙元,将云南收复后,云贵的土司反反复复,一直不得安宁,直到永乐大帝还数次派兵进剿叛兵,后来大明朝廷改变策略,用安抚为主要手段,才慢慢将云贵稳定下来。

    满清和吴三桂进入云贵后,各民族的起义又变得如火如荼起来,不但是高山上的民族反,就是平原上的民族也反,导致吴三桂屡次兴兵平叛,对各族百姓进行了血腥的残杀,甚至导致各民族与汉族相互不信任,毕竟吴三桂是汉人。

    不过永历采取“和亲”的策略,纳黑彝阿桑部头人阿桑妹为大明皇妃,又让阿桑妹回到云南,联合滇西各族土司和抗清义军头领,一起对付吴三桂。因为他们熟悉地形,又得到当地各族百姓的支持,几乎是屡战屡胜,而吴三桂则因湘西大败,损兵折将之后,实力大减,难以对滇西反清义军形成优势,只能躲在昆明及周边几个府县之内苟延残喘。

    吴三桂能有今天,云贵各族有很大的功劳,永历是不打算过河拆桥的,也不能这样做,他可不想再消灭吴三桂后,云贵再次陷入战火之中,而是应该给各族百姓一个安宁的太平世界。

    于是永历让黄宗羲拟旨,对第二军团下令,全军不得侵扰云贵当地各族百姓,否则以军法处置。对于各地土司,能抚则抚,凡是归顺大明的,皆各安其职,大明朝廷承认其土司地位,并会派出朝廷官员前往各地,对这些土司进行官方任命。但是对于那些不肯归顺大明,或者趁机作乱的土司,则派兵围剿,绝不留情,将其消灭后,可以按照“湘西例”,由当地各族百姓自治,但须上报朝廷,并由朝廷派人监督之。

    永历认为吴三桂已经不能阻挡明军收复云南,接下来,黑山和马云他们会很容易就攻下昆明,即使吴三桂顽抗,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要知道第二军团的兵马将近四万人,但云贵一带的抗清义军将近十万,而吴三桂只有不到五万人马,还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其精锐早就消耗光了,吴三桂还拿什么和大明斗?

    所以永历在回信中交待,让黑山和马云领军北进,由川滇边界进入四川,将四川也一并拿下,这就叫“得陇望蜀”。

    派出专人将圣旨送往贵阳,而后永历将朝政交给黄宗羲、方以智、郎廷佐三为内阁大学士,又与皇后、贵妃和金凤一一告别,这才由舞阳门外的码头上船,逆流而上。一共有五艘大船,永历与洪曜、苗显乘坐其中一艘最大的客船,其他四艘为护航战船,至于两千御林军,则因为没有那么多船只,只好沿江岸的官道向西而行。

    永历的船队走到九江,便不再前行,而是永历等人弃舟登上南岸,因为九江再往前走五百余里,就是武昌汉口,清军有水师驻扎在那里,如果继续前行,可能会遭遇清廷水军,故此登陆上岸,此时走安全。

    御林军一直伴随着永历的座船在岸上行进,此时也追了上来,与永历的会合,然后永历下令继续西行,三天后到达黄石,六天后,终于抵达了武昌城。

    此时的武昌城已复归大明,当永历的御驾来到距离武昌城一百里的地方,前边忽然出现一队人马,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永历派出侦骑前去查看,不长时候,探马回报那是武昌城地方官前来迎接。

    天子出巡,地方官当迎于地方边界,但是永历此次出巡,事先并没有通知各个地方,不想扰乱当地官府,干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武昌府的地方官能提前来迎,那就肯定是事先接到了消息,不过永历也不会怪罪他,只是出迎一百里而已。

    迎接的队伍看到御驾后,远远的就跪下,直到永历骑马走到近前,有人率先喊道:“恭迎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历点点头,而后伸手让他们起来,说道:“都平身吧,让武昌的知府来见朕!”

    这时,一个小瘦老头站了起来,躬着身体,向永历走来,在距离十余步远的地方重新跪下,而后磕了三个头,俯着身子,说道:“臣,武昌暂领知府金凤阳迎驾来迟,罪该万死!”

    对于这个金凤阳,永历有点印象,不过并没有见过其人,他曾经做过清廷河南的一任知县,因为老师的好友写了不该写的文章,被清廷定为忤逆,造成“文字狱”,他的老师不过在其文上写了一个注释,也受到牵连而入狱,而他也被人告发,被清廷夺去官职,返乡回到湖南老家衡阳务农。

    但是金凤阳在衡阳颇有才名,后来明军攻克衡阳,当时晋王李定国还在那里,就与姚大榜一起将其请出来,任军团的粮道使,主管筹建粮草。这一年来,兢兢业业,在各地筹集粮草和军饷,立了大功。直到湘西军团攻下武昌,此地乃是湖北首府,又是湖广总督衙门驻地,现在又作为进攻汉口和汉阳的后方大本营,故此姚大榜将其任命为暂代武昌知府,统管后方军务。

    永历伸下手,说道:“金知府,平身吧!”等金凤阳起来,继续说道:“金知府好像还是暂代知府吧?你可是有功之人,朕要赏赐你,来呀,宣布任命!”

    因为张千没有随行,永历又一向不喜欢太监,所以只能由苗显代劳宣布圣旨。

    苗显打开一卷圣旨,读道:“奉天承运,嗯,皇帝诏曰,嗯,武昌代知府金凤阳从军以来,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为大明朝廷贡献其力,特升任为湖北布政使,暂兼武昌知府,钦赐——”

    金凤阳听后,又惊又喜,但永历却看到他身体颤抖了一下,在去跪接圣旨谢恩的时候,眼神中分明有些担忧,这是怎么回事?

    永历也没有深想,让金凤阳起身,而后让金凤阳带路,御驾启程,继续向武昌前行。

    到了武昌城,城内的主街上并没有百姓出来看热闹,而是由明军严密看护起来,禁止任何闲杂人走动。这也是为了永历的安全着想,武昌毕竟刚刚光复,谁知道城内会有多少清军的暗探,万一对永历不利怎么办?所以还是谨慎些为好。

    当夜,永历就在武昌府衙住下,此时还没有见到姚大榜,或者刘体纯,他们都已经渡过江,在江北驻营。

    第二天一早,金凤阳就跑来觐见,安排好御膳后,询问永历是否宣召姚大榜和刘体纯渡江来武昌。

    永历说不用了,他吃过早饭后,就渡江前往北岸。

    金凤阳吃了一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